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破除制度瓶颈 奠定股市健康发展坚实基础

2021-05-27 07:37:5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费天元

  股权分置改革历程

  新世纪初期,步入第二个10年的中国股市进一步走向成熟,一些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其中以股权分置这一宿疾最为紧要。正因如此,2005年落地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被业内认为是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大手术”。股改破除了阻碍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中国股市的肌体得以迅速发育。

  中国证券市场创立初期,社会各方对于股份制以及资本市场功能与定位的认识还不统一。为避免引发“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等争议,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采取了“存量不动、增量上市”的差异化制度安排,把上市股份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公众股,并规定国有股、法人股暂不流通。这种安排即被称为“股权分置”。

  股权分置为国有企业上市创造了条件,为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探索空间。但随着新股上市发行不断增多,股权分置引发的股权割裂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非流通国有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不对等,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于股票二级市场表现漠不关心;而流通股本相对较小也造成股市投机性强,严重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机制。

  截至2004年底,境内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达4543亿股,占总股本的近三分之二。股权分置问题悬而未决,也造成市场连续数年表现低迷。“股市规模和实体经济规模严重不匹配,证券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微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这样评价当时的中国股市。

  值此关键时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决策部署,证监会党委形成了“尽快恢复市场信心、调整市场发展政策、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国务院发布的“国九条”更是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尊重市场规律,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04年7月,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同意成立六个专题工作小组,就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就包括“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专题工作小组”,由证监会牵头,财政部、国资委参加,重点研究拟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实施意见。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全文仅1836个字,却翻开了中国证券市场跨时代的一页。“五一”假期后首日,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紫江企业和金牛能源组成首批股改试点单位,于5月9日起停牌。

  然而,这项影响深远的重大制度变革,却一度被视为“难以承受之重”。当时的投资者普遍认为,市场不具备承接如此多增量流通股的能力。反映到盘面上,2005年5月9日上证指数大跌2.44%,此后更是连续数日“跳水”,直至6月6日跌穿千点大关,盘中最低触及998.22点,创下8年新低。

  指数连续下跌表明二级市场对股改预期消极,这给改革的继续推进带来不少压力。面对非议,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05年5月15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毅然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推进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但是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听来依然掷地有声,体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监管层大力推动资本市场改革的坚定决心。随着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市场各方最终凝聚共识。2005年6月10日,首批试点之一的三一重工召开股东大会,股改方案以93.44%的高赞成率顺利通过。随后不久,第二批股改试点的42家公司又火速出炉。

  到2006年10月19日,1000多家完成股改的公司取消“G”标记,而尚未完成股改的公司则被冠以“S”标记,象征着这场重要改革已成功实施并步入尾声。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共129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已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占应改革公司的98%。

  再看二级市场,随着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回归同股同权,股权分置扭曲造成的公司治理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而流通股本扩大,也有效优化了市场定价体系。股权分置改革最终带领中国股市摆脱低迷,上证指数从998点出发,到2007年10月16日最高触及6124.04点。无论是投资者开户数,还是上市公司总市值、流通市值,均在2005年至2007年实现空前增长。

  更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为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探索了经验。在涉及极为复杂的利益关系背景下,股改形成了成熟的改革组织方式和操作步骤,开创性构建了“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机制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后续科创板和注册制等的机制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