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城市群”外人口 优化“朋友圈”内分工——万亿GDP城市人口图谱解读

2021-05-28 07:37:4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关子儒 记者 梁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2020年GDP超万亿元的城市无疑是人口增长的“明星城市”。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23个万亿GDP城市中有8个来自长三角,3个来自珠三角。在这些城市光芒的背后,所在城市群的发展更为耀眼。

  虹吸增强 城市群显现“组团效应”

  从“七普”数据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珠三角城市群9市10年新增人口达2183万,超过了整个广东同期的人口增量。这也意味着广东非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加速流向珠三角地区,到2020年广东有60%以上的人口集聚于此。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广东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人口集聚的趋势。”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说。

  长三角城市群26市10年新增人口也超过千万。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金华等城市过去10年人口净流入都达到百万级别。“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三大中心城市,长三角形成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科技中心,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说。

  人口增长的背后,城市群内城市化率和受教育率也有明显的改观。“七普”数据显示,合肥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247万人,10年增长106.8%;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居长三角城市群第4位;城镇化率更是达到82.3%,高于全国18.4个百分点。

  伴随成渝城市群崛起成为国家级城市群,过去10年有900万人口涌入成都和重庆。这些人口不仅有来自四川相对较小级别的城市,还来自云贵、广东、湖北和江浙地区。

  马泓预计,“十四五”期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推进,成渝地区将吸引产业资本流入,成为人口净流入的重要地区。

  人口集聚 中心区引领“换装升级”

  “七普”数据显示,重庆人口最多,达3205万,北京和上海人口均超2000万,这些城市都是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龙头产业方面具备特殊优势。”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认为,人口向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人口向区域内中心城市流动现象在中部省份更为明显。从“七普”数据看,郑州、武汉、合肥、长沙等中部4个万亿GDP城市,人口集聚力和吸引力均得到明显提升。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1260万,10年新增397万;常住人口规模首次超过武汉,成为中部人口最多的城市。

  武汉表现同样不俗,常住人口1233万,10年新增254万。长沙10年新增人口300万,人口规模首破千万,合肥城区人口突破500万,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中部省份更多体现的是中心城市的“单核”效应。河南10年新增人口逾七成集中在郑州,长沙周边的常德、岳阳等城市人口净流出严重。

  有专家表示,中部地区内部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未来需要进一步发挥武汉和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打造重要增长极。

  抱团发展 各城市转向“平分秋色”

  深圳和广州10年新增人口分别为714万和598万,在23个万亿GDP城市中位列前两名。依托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佛山、东莞、惠州也吸引了百万级人口的流入。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带动,部分城市群在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分工上实现进一步调整。

  “未来3至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分布会更为均值化。”黄石鼎分析,大湾区内部高铁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密布且不断完善,1小时工作圈逐步形成,住在东莞还是深圳会变得“没那么重要”。

  城市群内产业的合理分工成为近年来的重要课题。广州和深圳的部分产业正在向佛山、东莞、汕尾等城市转移。有专家分析,在“双循环”的带动下,这些沿海城市群的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也逐步向内陆延伸。

  “我们也在讨论规划提高芜湖的城市地位。”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储昭斌表示,在城市群内部,中部省份也在尝试改变“一家独大”的现象,未来实现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

  结合“七普”数据看万亿GDP城市的人均GDP,无锡以16.58万元列居第一。在长三角城市群内,其后的位次分别是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宁波、南通和合肥。人均GDP方面,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不相上下。

  专家认为,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转移、行政区划调整都在影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模式。未来,人口将随着城市群内的产业和政策的引导进一步优化。随着城市群的日益成熟,未来3至5年,东莞、常州等城市有望成为“万亿GDP俱乐部”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