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重大项目 国常会“三箭齐发”稳投资

2022-01-11 07:45:4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敏 张雪

  □ 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

  □ 抓紧发行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

  □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新年伊始,稳增长惠民生即见实招。

  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三箭齐发”稳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抓紧发行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投资项目加快上马,专项债等建设资金加快到位,一季度基建投资有望实现“开门红”,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稳增长: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这对顶住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确保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了扩大有效投资的三大举措:一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实施。二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落到具体项目。

  抓紧发行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安排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要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承诺制、区域评估等创新举措。

  “以稳基建来稳投资,以稳投资来稳增长,这是近段时间以来的政策主基调。”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他分析称,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到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部分专项债额度,都是围绕这个目的在统一推进。而且,五年规划的第二年通常是重大项目集中落地时段,地方政府也都在加快推进基建投资项目落地,国常会开年就此进行部署,同样是着眼于发挥基建投资的托底作用。

  地方基建投资已见升温。最近一周,上海、浙江、河北等多地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数万亿元;广东等十余省份也公布“十四五”综合交通投资计划,总投资额度超13万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表示,专项债等建设资金加快到位,投资项目加快上马,可能推动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达7%以上,促进稳定宏观经济。

  王静文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肯定会高于2021年,但受制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监管等因素,基建投资只能发挥托底作用,难有明显反弹,全年增速约在5%左右。

  新基建投资有望成为今年亮点。根据信达证券预测,今年新基建投资增量达1.68万亿元,其中城际高速铁路和轨交的投资占比接近一半,新能源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将迎来20%以上的快速增长。

  惠民生: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

  惠民生,行动上见真章。昨日召开的国常会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会议指出,下一步,要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一是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各地对国家集采外药品开展省级或跨省联盟采购。今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二是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三是保证中选药品和耗材长期稳定供应,加强监管,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医疗机构要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四是落实集采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更好调动积极性。

  近年来,国常会已经多次对降药价、保障药品供应作出部署。国家医保局也在不断总结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以及地方招采经验,进一步深化药品招采制度改革。

  自从2018年的4+7城市带量采购开始后,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组织6次集中带量采购,另外2019年还曾针对4+7集采品种进行扩围集采。

  在总结药品集采成功经验基础上,国家医保局会同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积极有序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2019年起耗材带量采购在多个省区市开始试点,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后,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工作加速。

  有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2021年大型设备、IVD(体外诊断产品)、心脏起搏器、神经介入产品等品类纳入集采打破了市场预期。下一步,临床用量较大、使用较成熟的产品快速开启集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上述受访人士认为,随着药品集采、高值耗材集采协同推进,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相关医药、器械企业都将加紧选择合适品种布局,集中力量和资源,寻找弯道超车机会,从而进一步加速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促使我国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和供给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