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 共话中国经济金融新图景

2022-01-17 07:43: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琼斯

  以“全球共同复苏下的经济金融新图景”为主题,“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上海苏河湾峰会”于1月15日至16日举办。本次峰会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特别支持。

  与会人士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发展与全球趋势紧密相连,也面临增长动能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挑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未变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因素影响,国际环境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桂平表示,国际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一是全球疫情反弹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不确定性,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四是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

  多名与会人士亦表达了对于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担忧。“高估值叠加高通胀、高债务,在货币政策转向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脆弱性进一步上升。”中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纯表示。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判断,2022年全球流动性将面临拐点。美联储将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全球利率中枢将抬升。对于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他认为,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将进一步暴露。流动性收紧将会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可能给尚未恢复元气的实体经济带来新的融资约束,企业信贷和债券违约概率将会增大,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带来一定挑战。

  “从中国发展情况看,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机遇不断涌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郑杨认为,当前,中国发展与全球趋势紧密相联,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绿色低碳转型、增长动能放缓、疫情扰动等挑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

  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一系列有利因素正在汇聚:历时数年,银行业保险业已基本完成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为全行业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我国政府负债率低于国际通行“警戒线”,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表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银行业保险业已于2021年底基本完成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整体符合预期。

  “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曹宇介绍,截至去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同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也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吴清透露,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能级。重点将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二是不断优化资管营商环境;三是加快提升跨行业服务能力。

  防范化解风险步履不停。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许宏才表示,近年来,财政部在确定新增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时,努力实现促投资和防风险的平衡,坚决防止债务过快增长,影响财政运行。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46.5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45.9%,低于国际通行的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当前,如何畅通双循环?刘桂平表示,要充分展示我国的开放姿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要充分挖掘我国市场容量大的潜力,统筹谋划内需牵引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要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作用,持续夯实稳增长、保就业的基础;要充分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在“双循环”中的特殊地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合作共谋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为全球经济金融营造更良性的发展环境,成为与会人士的共识。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张文才建议,为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实现全面复苏,要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应对疫情;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努力减少政策负面溢出效应;要坚持全球化方向,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修复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新格局;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扩大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生态农业等领域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