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调节疫情心理问题 要正视和接纳不良情绪

2022-05-30 20:15:21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黄坤 邓贞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5月29日晚,海上院士讲坛第33期“抗疫”云讲堂专场论坛在线成功举办。该论坛以“疫情之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为主题,围绕“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疫情心理问题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表示,在疫情期间要维持良好的作息,良好的睡眠才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保护大脑,提高记忆力等。

  据悉,该场论坛由上海证券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委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协办,重点聚焦疫情与免疫力、病毒、疾病等公共卫生话题。

  疫情对精神健康有何影响?

  陆林及团队经过对5万居民线上的抽样调查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感染者和一般人群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分别为26.9%,23.8%和19.3%。

  此外,感染患者及其家属、一线工作者及其家属、密切接触者、隔离人群、低收入人群均有心理疾病的发生。“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隔离期间有所增长。”陆林在论坛上表示。

  陆林介绍到,疫情后出现的精神问题主要有精神创伤,强迫障碍,焦虑、抑郁障碍,适应障碍,成瘾行为,社交退缩等。

  “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兴趣减退、心情持续低落等心理信号,口腔溃疡、心慌心悸、胃胀胃痛、食欲下降、胸闷憋气、失眠多梦等身体信号均是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因素。”陆林介绍称。

  同时,全球抑郁焦虑负担也逐步加剧。据统计,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全球新增接近600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9000万焦虑障碍的患者,患者中的一线医生数量高于普通人。

  疫情心理问题如何调节?

  在论坛上,陆林表示,“规律的作息,正常睡眠和合理饮食;肯定自身的优势,抛弃不良心理,察觉自身情绪变化,适度控制自身情绪,积极与朋友、家人通过视频、电话交流则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不良情绪也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我们要正视它、接纳它、并允许它的存在,学会与不良情绪共处。”陆林建议,通过分享、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利用哭泣、运动或音乐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不建议通过烟酒来缓解不良情绪。

  “当人们处于焦躁纠结的时候,我们不妨坐在床边,让自己放松下来缓慢进行呼吸,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思维关注到我们的腹部、颈部、头部,从而让肌肉放松下来。每次练习15分钟,每天3次。”陆林强调,如果不能通过自我调节一定要及时就医。

  与此同时,陆林建议,在疫情期间要维持良好的作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熬夜,良好的睡眠才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保护大脑,提高记忆力,调节情绪,促进儿童身体成长及脑功能发育,加快皮肤的再生,预防皮肤衰老。

  针对具体睡眠时长,陆林表示,“成年人不要少于6小时不长于9小时,儿童保证9-10小时的睡眠。”

  “自我训练,实现规律作息;建立卧室/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避免就寝前的过度刺激均有利于调节睡眠质量。”陆林在论坛上表示,除了良好的睡眠,拥有平衡的心态、体育锻炼、均衡的营养,每天按时吃三餐,也能保证心理健康。(黄坤  邓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