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观察家 | 刘功润:疫情冲击难撼经济底盘 上海经济终将重拾荣光

2022-06-06 08:09: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功润

  刘功润,博士,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政研室副主任,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特聘专家兼副秘书长,研究员。

  □ 重启后的上海,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挑战。当务之急是要从“暂停键”切换至“运行键”,要在防住疫情的同时,全力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市,积极恢复市场运转机制,确保整体经济运行稳定。

  □ 疫情冲击,会短期影响经济数据表现,但不可能轻易撼动上海的经济底盘和竞争优势。2500万城市建设者,完备的工业体系,先进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强大的经济辐射网络……上海经济增长的韧性和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 5月29日,围绕落实国家“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上海制定发布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包括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基于政策分析,可以看到两条清晰主线:一是短期“输血”救急,及时助力企业脱困,让企业更好活下来;二是从中长期考虑,激发企业“造血”功能,不透支未来,让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 市场活起来的根本,是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则。从长远计,在上海全面促进经济恢复过程中,根本取向还是要减少行政过多干预经济活动。

  近日之上海,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倏忽伫立于6月,重启、回归成为关键热词,人们期待火热的夏日尽快消融疫情的阴霾,复还上海一片缤纷原色。

  3月以来,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上海按下“暂停键”,让作为“经济之都”的上海一度暗淡无光。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公布4月份全市部分经济数据,投资、消费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就工业看,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86.17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61.5%;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1-4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9.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2%。

  5月份上海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意料之中会延续4月的表现。引人关注的是,6月之后,上海经济能否恢复如常?能否再度焕发生机活力、重返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央?毫无疑问,不确定性挑战仍然存在,迫切须要我们正确把握、积极应对以探寻具有确定性的答案。

  1 仍须直面不确定性挑战

  毋庸讳言,重启后的上海,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挑战。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晚12时,本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平均用电强度反弹式增长,已恢复到3月上旬的73%,为去年同期的62%,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已恢复到3月上旬的72%,机关办公建筑恢复到3月上旬的91%。如果全面复工复产能够顺利推进,按照6月1日复工首日恢复的进度推论,上海很快就可以回到常态化防控时的经济运行区间。所以,有效防住疫情,依然是须要筑牢的底线。

  另一方面,经济运行受疫情冲击的后遗症,会在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初期集中暴发出来,各项基础设施、组织体系和市场主体势必会经受强大的压力测试,在相对严格的复工复产条件下,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会普遍增加,可能带来无法承受之重。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主体和居民消费预期的不稳定性。

  本轮疫情对上海经济运行的冲击还带来了特别大的负面溢出效应。有观点认为,上海可能会“失去中国经济第一城的地位”;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疫情导致的上海经济严重下挫或将成为“时代的分水岭”,担忧上海是否还能再继续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新的辉煌。

  上海经济,如何重拾往日荣光,成为一个绕不过的现实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暂停键”切换至“运行键”,要在防住疫情的同时,全力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市,积极恢复市场运转机制,确保整体经济运行稳定。有关部门在继续采取严格措施的同时,应寻求避免进一步损害经济,要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造成的损失抢回来,勠力同心打好打赢上海经济保卫战。

  2 上海经济底盘基础牢靠

  上海经济之于全国的意义,不言而喻。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对外贸易占全国1/5,外商直接投资占比14%。2020年,上海出口额为5420亿美元,高于韩国和法国。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工业、金融、外贸、航运中心城市。2021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2万亿元,位居国内所有城市之首;2021年,上海净上缴中央财政税收9294亿元,占当年整个中央转移支付总资金的1/10。

  在总量优势之外,经济的结构性数据更能彰显上海的内涵性竞争力:作为中国第一大人口城市,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2021年占全国总吞吐量近17%;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中,创新药获批上市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上海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了全国约1/3的人才;20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居全球第三,是深交所的1.3倍;全国约1/3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约1/2的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都是经由上海口岸转发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从全球影响力角度看,上海稳居第一方阵:2021年《全球城市500强》排行榜上,上海排第9,香港第10;2022年3月,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指数(GFCI)显示,上海排第4(2021年3月指数中上海位列全球第3,仅次于纽约、伦敦);“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的排名继续保持全球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位;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居全球第一位,已跻身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上海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这样的上海,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这样的城市,是历经磨砺、爬坡过坎的坚韧的城市。诚如6月1日上海市委市政府致全市人民的信中提到的,渡过劫难的上海,将更加坚定地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坚定打造更具韧性、更加安全、更富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坚定打造鼓励创新、宜居宜业、开放包容的创业生活环境。

  上海精神、城市品格、发展环境,2500万城市建设者,完备的工业体系,先进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强大的经济辐射网络……凭借百年工商业积累下来的经验、基础与能力,凭借全国人民对于上海的热爱、融入与支持,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勇立时代潮头。这恰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底气之源。作为我国制造业实力最强的城市,上海不仅有汽车、钢铁、专用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药、纺织等传统的优势产业,而且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疫情冲击,会短期影响经济数据表现,但不可能轻易撼动上海的经济底盘和竞争优势。

  我们对上海的坚定底气,还源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中国经济齿轮的运转已深度与上海啮合。换句话说,上海经济的底盘是建构在整个中国经济面的基础上。作为国家战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接下来上海“五个中心”将朝更高水平进阶发展,虽然目前短期内受到不确定性冲击,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种量化指标的下滑,但上海经济增长的韧性和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五个中心”升级版建设也将纳入国家整体发展布局继续推向前进。

  3 政策发力稳预期稳信心

  “爱之深,责之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的恢复只是时间问题,而心理预期的修复则刻不容缓。

  上海处在全国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方位,上海的暂停直接滞缓了东部沿海以及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江苏省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全省13个地级城市财政收入无一例外全部负增长,跌幅最大的连云港竟然超过了100%,使得地方财政收入为负数。扩大到全国范围看,受疫情及增值税留抵退等因素拖累,今年以来大部分城市财政出现较大波动、总体呈负增长趋势。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凸显情势下,叠加疫情多点散发及俄乌冲突等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正因如此,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并同时明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23日,国常会部署 6方面33项“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25 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毫不避讳直言经济压力,“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突出表现为,消费和地产大幅负增长、信贷和社融“腰斩”等相关指标。

  5月29日,围绕落实国家“33条”稳经济举措,上海制定发布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包括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目标指向: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更加有力、更加高效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经济恢复和重振攻坚战。从时机上看,《行动方案》的制定,正是上海复工复产复市关键时期的行动纲领。

  如果说,此前大家还可能有迟疑、观望,那么这个《行动方案》,就是要打消一切顾虑、冲破一切阻碍,凝聚共识,采取共同行动重振经济。这对于推动上海经济复苏,起到明确的稳预期稳信心作用,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把稳经济大盘摆在第一要务,果断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发展上来!

  我们注意到,《行动方案》推出后,上海各区县、各条线、各领域、全行业都开展了“对标”行动,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当所有组织、机构和单位都以推动经济复苏为共同目标并采取共同行动,势必形成指数级效能。6月份上海经济强势反弹回暖将是大概率事件。

  4 让企业活下来

  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要求对政策再作全面筛查、细化实化,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明确指出:新增1400多亿元留抵退税,要在7月份基本退到位;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同时,会议强调,要坚持用改革举措、市场化办法解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

  基于政策分析,可以看到两条清晰主线:一是短期“输血”救急,及时助力企业脱困,让企业更好活下来;二是从中长期考虑,激发企业“造血”功能,不透支未来,让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上海 “50条”举措,同样遵循了远近结合的原则,注重发挥政策综合效应。突出体现为“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重振的关系;二是统筹好国家授权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同时,结合上海实际进行政策创新和突破,聚焦财税、社保、融资、房租等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高效直达的纾困政策;三是统筹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恢复和重振中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韧性;四是统筹好普惠性鼓励支持与结构性精准施策的关系,既要帮扶各类市场主体兼顾大中小企业,又要把握政策导向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多增少降,充分激发投资、消费、外贸等动力潜力。

  企业是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是“六保”之基,保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目前,企业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冲击,保市场主体尤其是帮中小企业纾难解困,让企业活下来至关重要。

  一方面,缓解现金流危机,助力中小微企业脱困。中小微企业面临营业收入锐减、成本刚性支出等实际困境,说到底是现金流问题。通过退税、直接补贴、税费及房租减免、缓交社保费用等多种手段帮扶企业,等于变相给企业发现金、增加现金流,是企业救急的“及时雨”。从企业运营的一般规律看,长达两个月的现金流问题,将直接使得六七成的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调研显示,上海企业账面资金还能维持半年以上的企业仅占39.03%。因此,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救急之举,就是要尽快给企业输血,缓解企业紧迫的现金流危机。

  另一方面,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达产率。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企业运行的重要保障。要鼓励构建上下游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上下游企业相互参股、持股以及签订购销中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协同应对市场风险,达到成本最小化、资源合理化、技术管理协同化的目标。比如,鼓励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加入到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行业中有大企业为龙头、链长的产业链中,提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水平。另外,通过畅通供应链物流运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可利用低息融资优惠、对现有贷款展期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提升企业运转能效、提高达产率。

  5 让市场活起来

  让企业活下来是第一步,“活下来”之后,更要让“市场活起来”。市场活起来的根本,是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则。须要意识到,保市场主体的帮扶政策只是外部助力,关键是要靠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制度规则框架内良序运行。

  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是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政策帮扶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是危难时刻的非常之策,要真正把好事办好,就要帮扶帮到点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切忌越俎代庖,以免造成因过多行政干预产生的负面效果。从长远计,在上海全面促进经济恢复过程中,根本取向还是要减少行政过多干预经济活动,尤其要避免阻扰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

  让市场活起来,除了盘活市场存量,还要培育新的市场增量,要让市场创新的力量充分涌动。市场主体也是就业基本盘,当前保就业、扩大就业,需要激发出更多新的市场主体,让新生力量不断生长出来。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推动经济正常发展,稳住经济底盘,越来越有根本性意义。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有能力为整个社会长时间按下暂停键,最终能否有效防住疫情,说到底也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上海具有最优良的市场基因,最成熟的市场体系,当前要大力回补经济、追赶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空间去攻坚克难、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风雨过后见彩虹,浪奔浪涌上海滩。上海历经几多风雨洗礼,但总能忍辱负重勇往直前。2022,在承受两个多月的疫情重创之后,英雄的上海终将满血复活,“大上海”终将重拾往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