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五年蝶变 | 蓝图走向现实 国际一流湾区风景正好

2022-06-21 07:35: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可 记者 朱文彬

  编者按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正式启动。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5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粤港澳大湾区蹄疾步稳,奔腾向前,结出了累累硕果。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从总量看,粤港澳大湾区仅次于世界七大经济体。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新增2.4万亿元;新增人口1600多万,接近于荷兰的全部人口。

  5年蝶变,璞玉成器,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海,拥抱世界。即日起,上海证券报将刊发“粤港澳大湾区五年蝶变”系列稿件,记录粤港澳大湾区奋力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精彩篇章。

  悠悠珠江,汇入南海。

  江海交汇之处,深圳前海的滩涂已“变身”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珠海横琴这个昔日荒岛立起一座崭新的海滨新城,南沙明珠湾的芳容初现;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狮子洋通道、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依次横贯,让伶仃洋再也无需 “叹伶仃”——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正在加速走进现实。

  辛劳的汗水,换来了日新月异的巨变,一个崭新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崛起于南海之滨。

  国际一流湾区加速绽放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远超旧金山湾区,距离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仅一步之遥。

  “以前,往返深圳、香港要1个多小时,现在搭乘高铁只要十几分钟,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现实。”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职的香港青年蔡嘉麟讲述着亲历的变化。

  看病,只需打开手机在线问诊,还有配药到家服务,两年前对此还觉得新鲜的蔡嘉麟,现在早已习惯用智能手机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

  “我从澳门到珠海横琴上班,有时一天需要来回三四趟,一趟只用20分钟,非常方便。”2020年到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洪于德,每天驾驶澳门单牌车往返于两地之间。

  蔡嘉麟、洪于德感受到的变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巨变的注脚。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约12%的经济体量。

  同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约8631万,较2017年增长约1630万,这一增量接近于荷兰的全国人口。

  南海之滨,珠江入海口,穿梭着一艘艘巨轮,伫立着一座座高桥,展示着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区域的繁荣。珠江两岸,塔吊林立,一个个重大项目拔地而起,一座座产业载体连成一片,跳动着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奔涌向前的力量势不可挡,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在加速缩小与世界一流湾区的差距。

  数据显示,2021年,其他世界三大湾区中,旧金山湾区经济总量为0.76万亿美元,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77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远超旧金山湾区,距离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仅一步之遥。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旗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有望在2022年达14.76万亿元,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相较纽约、东京、旧金山等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其独特的制度安排。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制度之异”正不断转化为“制度之利”。

  站在新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新征程上奋楫笃行。

  世界级城市群活力无限

  粤港澳三地“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快,受惠面不断扩大,三地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茶没喝完,就要下车了。”家住东莞,在深圳一家创意设计公司上班,广深城际列车几乎成了张晓星的“通勤班车”。

  在粤港澳大湾区,像张晓星这样跨城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大湾区城市间的“一小时生活圈”,将一个个城市紧紧地“拴”在一起。

  研究显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均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单级城市、都市区、城市群、世界级湾区。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成团出道”。5座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2亿人次,世界级机场群布局进一步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已经通车,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在建施工,大湾区内的横向“黄金走廊”越走越宽。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则构成了大湾区内交通的纵向骨架。目前,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已超东京、纽约、旧金山等湾区。

  路通人和,道通业兴。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座万亿级GDP城市,其中深圳超3万亿元,香港、广州超2万亿元,佛山、东莞先后突破1万亿元,还有多个城市正在朝着万亿大关不断挺进。

  人员往来更便利了,要素跨境流动更通达了,资金流通更顺畅了,营商环境更优化了。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快,受惠面不断扩大,三地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广州、深圳等加快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持续加强,对港澳企业设立实行商事登记“一网通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供服务项目超800个,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率达99.9%,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一。

  此外,粤港澳三地建立了调解、仲裁与诉讼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前海、南沙、横琴已实现港澳调解员共享。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广东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内地同等待遇。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朝着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稳步前行。

  高精优质企业迅速崛起

  在粤港澳大湾区,大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还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链”接港澳,拥抱尖端科技。

  “挺进《财富》世界500强是广药集团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里程碑式成果。”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表示,中医药走出去之路前景广阔,但也任重道远,还需下足功夫。

  2021年,广药集团首次挺进《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68位,成为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医药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除了广药集团,还有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格力电器等。

  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世界同行前列的全球性科创龙头将超10家,独角兽企业将超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万亿美元级。

  还有一批粤港澳大湾区的“隐形冠军”企业主动踏上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链”接港澳,拥抱尖端科技。

  达安基因等龙头企业与港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院校及香港科技园开展研发合作;金域医学通过广州、深圳及香港、澳门实验室,为粤港澳大湾区超190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广药集团在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并建设产业基地;粤芯半导体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一大批科创企业茁壮成长,成为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这得益于大湾区提供的完整供应链和科创环境,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说。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加之相关政策扶持和优质供应链,创业者能专注于产品开发。”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峻彬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产品迭代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如今的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经济体系日益完备。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聚集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在生物产业领域,拥有东阳光、红珊瑚药业、菲鹏生物、众生药业等生物技术企业超300家。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领域,引进了汇川技术、拓斯达等企业,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这里还拥有规上新材料产业企业23家,引进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封装、高斯宝电气、华润电力分布式能源等项目。

  截至2021年8月,该园区拥有上市企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3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

  “双循环”战略支点更稳固

  南沙港区,横琴、前海两大合作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中国(广东)-RCEP成员国跨境电商交流会……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的“双循环”战略支点日益稳固。

  6月17日,“中谷东海”轮挂靠广州港南沙集装箱三期码头,标志着南沙港区中谷海运泰国越南线CVT首航,广州港开通外贸航线已达150条。

  今年一季度,广州港旗下的南沙港净增6条通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外贸航线,增速创历史新高。

  日前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新的时代机遇,南沙将以更大魄力、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提升国际航运贸易枢纽能级,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

  截至目前,南沙港区全港海铁联运班列业务辐射9个省份、42个地级市,外贸航线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112条外贸航线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

  虽受疫情影响,南沙跨境贸易活力不减。数据显示,2021年,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600亿元,占广州市外贸总值的近四分之一。

  咖啡壶、面包机、果汁机、电烤箱、净水器、吸尘器、电动牙刷、冲牙器……位于佛山顺德的新宝股份,展厅里各式各样的小家电琳琅满目,令人沉醉于现代科技生活的品质与便捷。

  作为小家电制造龙头企业,新宝股份与全球众多品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国家,并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现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小家电出口隐形冠军”。

  2021年,新宝股份国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03%,国内市场拓展取得积极成效;国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24%,出口业务保持较快发展。

  “公司依托大湾区的供应链及产业集群优势,运用国际合作沉淀的技术优势,赋能国内自有品牌建设。利用自有品牌亮点,将创新产品推向国际合作客户。”新宝股份总裁曾展晖表示,公司将致力于成为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标杆企业。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大关,达8.27万亿元,一年净增1.2万亿元,增速达16.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韩永辉认为,横琴、前海两大合作区,与跨境电商综试区和中国(广东)-RCEP成员国跨境电商交流会等平台叠加,也将为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