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宏观政策不透支未来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

2022-06-24 07:29: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6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 记者 史丽 摄

  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6月23日出席“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

  针对近期市场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担忧,陈雨露表示,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也就是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的宏观政策取向

  宏观杠杆率变化是衡量宏观调控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陈雨露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也有效地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其中,从纵向看,中国以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从横向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的较快恢复,宏观杠杆率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陈雨露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国普遍采取了超宽松的刺激政策来应对衰退,引起了宏观杠杆率的大幅上升。2021年末,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全部报告国家的杠杆率平均水平是264.4%,比2019年末高18.3个百分点。而中国的这一数据是16.5个百分点。

  “这体现出我们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的宏观政策取向。”陈雨露表示,在稳杠杆的同时,中国经济表现持续保持领先,通胀总体可控。2020年到2021年,中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速5.1%,比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分别高4.1个、6.6个和5.7个百分点,通胀水平也明显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

  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合意水平

  近期,市场有声音认为,结构性工具过多使用,会弱化总量工具,并且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货币政策调控逐步向价格型的转变。

  陈雨露回应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也就是通过结构性功能,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同时又能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

  具体而言,一方面,人民银行在设计结构性政策工具时坚持顺势而为,也就是按照目标一致性的原则,来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把人民银行的资金和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信贷投放挂钩,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陈雨露表示,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也就是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市场也应该注意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场利率水平之间通常相差不大,所以不会对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陈雨露说。

  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2.4倍

  陈雨露在会上表示,这十年,人民银行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强跨周期调节,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等内外部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有力地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我们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陈雨露表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陈雨露还表示,这十年,人民银行坚持创新驱动,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七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