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开放接轨国际 跨境投融资十年巨变

2022-08-29 07:16: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银妍 汪友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市场、机构、产品等多维度开放举措渐次落地,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广度深度日益扩大,A股市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年间,我国坚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学习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经验,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来看,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跨境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准入不断扩大,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日益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

  对外开放是现代经济体系和成熟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大做强中国资本市场,促进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合作,成为全新课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体现在开放空间、开放举措和开放内容上。这不仅意味着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还意味着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提升开放质量。

  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必然是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市场。十年来,资本市场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逐渐形成双向开放的新发展格局。

  这十年,监管机构持续拓展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境外投资者参与A股投资的范围和便利性显著增大。

  沪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稳步扩大,沪伦通机制境内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德国和瑞士市场。中日、内地与香港ETF互通产品平稳推出并顺利运行。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发布,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商品期货、商品期权等衍生品品种,目前已有9个品种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其中2021年新增原油、棕榈油期权两个国际化品种。

  这十年,资本市场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不断优化创新,通过借鉴国际通行的规则和管理体系,吸引了高质量的外资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市场,市场上中长期资金的“源头活水”更加充分。

  证监会于2020年全面放开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华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均实现国民待遇。很多国际知名机构加快了在华投资展业步伐,目前已有摩根大通、瑞银证券、野村证券、富达国际等12家外商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花旗银行等3家外资银行在华子行获得基金托管资格。

  这十年,A股陆续纳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并逐步提升纳入比例,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规则公布。监管机构积极妥善处置中概股问题,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积极致力推进国际监管合作,支持各类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双向开放助力资本市场运行质量提升

  成熟资本市场的建设,对内高质量发展和对外规则制度开放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不断深化,显著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运行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引进来”为资本市场引入源头活水,助力改善市场生态。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境内引入更多境外中长期资金,有助于完善A股市场稳健运行的机理和生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引入境外投资者丰富了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在引导价值投资理念,提升市场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全球资产配置是居民追求“收益-风险”优化的必由之路。开放资本市场有助于更好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放的资本市场有助于引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并带来技术转移。开放意味着与全球市场的联系、联动加强,遭遇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黑天鹅”事件时,资本市场可能会在短期内受到扰动、走势有所偏离,但长期来说,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走出去”则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企业利用境内外市场融资发展。对外开放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和发展,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截至8月22日,2022年以来超过200家企业在境内首发上市,IPO、再融资合计超7400亿元;与此同时,明阳智能、科达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国轩高科5家A股公司发行的GDR(全球存托凭证)近月在海外陆续上市,此外还有9家A股公司正推进境外GDR发行上市。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表示,优秀中国企业尝试GDR发行,进行出海融资,这是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一步重大举措。目前已发行的几单GDR项目在发行规模、优化投资者结构、战略投资者引入等方面均取得不错成果。“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高增长、有资金需求、海外业务需求的各行业中国企业通过GDR来拓宽境外融资渠道,拓展国际化业务。”孙利军这样说道。

  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坚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既可以引入海外中长期资金和提升价值投资理念来降低市场的波动率,也能增强国内企业融资多元化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在此过程中,国内市场和投资者对包括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的全球定价权也会逐步上升,进一步推动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双循环。

  对外开放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改革永不停歇,开放永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性双向开放使得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资本市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性开放翻开新篇章。

  Choice数据显示,自沪深港通渠道开通以来,截至8月22日,北向资金已累计买入A股1.7万亿元,南向资金则累计流入港股市场2.07万亿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规模已达3.57万亿元,持有境内债券规模达3.65万亿元。

  投资者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权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达到了22.8%,比2016年提升了6.9个百分点。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下降到70%以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逐步建立。

  对外开放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截至8月22日,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90万亿元,上市公司总数逾4800家。

  对外开放还使得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证券超过了2万亿美元,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显著增强。

  这十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蹄疾步稳,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得到改善,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外资加大投资力度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

  今年以来,国内外复杂环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超预期挑战,但坚持开放合作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对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从未动摇:今年上半年,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继续稳步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渠道不断畅通,服务实体经济再次提质增效。拓宽高新技术及“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渠道、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规范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等一系列措施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进一步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让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中小微创新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助于激发中小微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就业,稳定经济大盘。

  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通过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资本市场扩大双向开放,目的是提高我国资本市场配置全球资本要素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一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