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研究 | 外资流入稳步增加 引资质量持续提升

2022-09-21 07:52:4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雪婷 王永中

  □王雪婷 王永中

  □2022年1至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8927.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外资准入限制有所放宽,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是中国今年以来吸引外资规模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中国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扶持和引资政策力度大幅加强,持续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招商引资更多向外企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倾斜,吸引外资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方向进发,引资质量有所提升。

  □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制造业集群完备,产业链条完整,产研转化速率高,大多数欧企仍将中国视为具有潜力的技术创新研发基地。相比转移供应链,更多在华欧企倾向于通过本地化供应链的方式增强供应链韧性,将更多的供应链环节转移到最终消费市场。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规模仍实现持续增长。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至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8927.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折合1384.1亿美元,增长20.2%。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66.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0.3%。在全球经济低迷和跨境投资规模下行风险显著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依旧强劲,显示出外商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

  一、当前外商投资的形势和特点

  第一,服务业投资占比上升,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尽管面临乌克兰危机、国际贸易摩擦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多方面挑战,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依旧强劲,外商在华投资经营信心充足。从行业结构来看,今年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稳步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不断提高,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1.3亿元,同比增长8.7%,约占引进外资总规模的74.2%,引资规模保持稳步增长。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6%,其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和专用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吸引外资实现同比增长31%。高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重要亮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有91%的受访外资企业计划维持或扩大在华投资和业务规模,同时有近九成外企对中国市场准入和优惠政策表示较为满意。普华永道上半年的调查也显示,60%的受访企业有计划在未来1至3年扩大中国业务。

  外资准入限制有所放宽,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是中国今年以来吸引外资规模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服务业来看,自2020年中国金融服务业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来,陆续出台多项配套措施,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优化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准入要求,简化跨境审批程序和交易制度,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有序推进,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外资准入限制大幅下降,未来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潜力巨大。

  从制造业来看,今年年初最新的外商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第五年缩减。在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领域,取消外商投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及关键件生产的限制,对外释放了外资准入行业限制进一步放宽的市场信号。

  在汽车制造业领域,取消了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取消同一家外资企业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上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以鼓励外资车企扩大在华投资经营规模。德国汽车企业宝马集团于今年2月收购合资企业华晨宝马25%的股权,将股权占比由50%提高至75%,成为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后第一个外资车企并购案。

  第二,来自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升级提速,新能源等高科技行业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对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022年1至8月,韩国、德国、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58.9%、30.3%、26.8%和17.2%。尽管存在乌克兰危机等外部负面因素,但是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仍保持增长势头。荣鼎咨询集团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欧盟27国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5%。毕马威公布的德企在华投资相关报告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企认为对华投资门槛和市场准入限制迅速下降;德企中表示面临市场准入限制的企业占比从63%下降到30%。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2年《商业信心调查》也显示,有37% 的受访欧企选择增持合资企业的股份,扩大在华投资经营规模。德国等欧盟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计算机、ICT和通信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高,产研转化需求较大,与中国产业链互补性较强。随着中国对欧资开放力度不断加强,中国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在碳中和、新能源、汽车制造、计算机、ICT和通信技术服务业等重点投资领域的产研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第三,中西部地区引资发力,产业链布局稳步推进。

  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东部地区着力提升引资质量。从区域分布来看,2022年1至8月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4.3%、27.6%和43%,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今年,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扶持和引资政策力度大幅加强。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持续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自2021年起,中国政府依据《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的企业进一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各省市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鼓励类产业的外资企业,外资比例超过25%即可享受外商投资优惠待遇,鼓励中西部城市加强引资力度尤其是提高外资优惠力度,利用外资助力当地完善产业链布局;中部地区将先进制造业发展作为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点目标,各省推动重点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研基地,引导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今年9月,第22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办,会上发布了《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报告,赣州、长沙、银川、鄂尔多斯等多座中西部城市名列其中。这些中西部城市亮相投洽会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此外,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力巨大。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今年中国东部地区因疫情干扰吸引外资增速有所下降,但重点城市招商引资模式有所调整,对外企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行政策倾斜,吸引外资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方向进发,引资质量有所提升。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认定了30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截至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今年9月,深圳共组织了三批认定工作,已认定43家跨国总部企业。北京也在9月进行了首次市外资研发中心认定,并开展外资研发激励计划,认定英特尔、阿斯利康、日立等29家外资企业为首批外资研发中心,涵盖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领域。

  二、未来外商投资的趋势展望

  首先,服务业开放试点范围将持续扩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业制度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吸引新增外资的主力行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将继续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目前,综合试点示范已经累计向全国推广7批35项经验案例,涉及产业开放、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领域。同时,中国将继续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降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外商准入限制,利用外资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效融合,引导外资更多流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扶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吸引外企落户研发创新中心及总部基地,引导外资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培育新的服务业引资热点。

  其次,中国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双边投资合作将不断深化,中欧在众多行业产研合作前景广阔。

  根据毕马威的德企在华投资信心报告,72%的受访德企表示将加大在华投资,热点投资合作领域包括汽车、新能源等制造领域,以及金融、计算机和通信等服务领域。此外,根据中欧商会调查,68%的受访在华欧企都寻求减少能源使用总量,未来中国和欧盟国家在“双碳”领域技术合作和产能开发空间广阔。预期未来随着中欧投资协定的逐步推进落实,德国等欧盟国家对中国绿色投资将继续扩大和深化,这将进一步凸显中国与欧盟国家在新能源、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合作潜力。

  第三,虽然国际贸易摩擦、乌克兰危机等风险因素对在华外企投资经营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部分在华外企的创新研发活动和供应链活动的本地化。

  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 2021》显示,寻求对供应链进行本地化的受访企业是寻求转移供应链的受访企业的五倍。中国仍是欧企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更多欧企期待中欧投资协定实施后市场准入门槛下降带来的投资机会。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制造业集群完备,产业链条完整,产研转化速率高,大多数欧企仍将中国视为具有潜力的技术创新研发基地。相比转移供应链,更多在华欧企倾向于通过本地化供应链的方式增强供应链韧性,将更多的供应链环节转移到最终消费市场。

  最后,未来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东部地区的引资结构将持续优化升级。如上文所述,自去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实施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未来中西部地区引资将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东部地区引资重点将继续向产业链条中的研发环节和总部环节进行政策倾斜,引资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王雪婷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永中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