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风险保障一手服务实体 财险业织牢织密国计民生保障网

2022-10-15 09:23: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韩宋辉 张琼斯

  范雨露 制图

  作为分散各行各业风险的行业,我国财险业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其风险保障、防灾减损和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目前业务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

  数据显示,2021年,财险业提供风险保障10860.3万亿元,是同期GDP的95倍,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43.5%;2021年,财险业承保机动车3.2亿辆,是2012年的2.5倍,近十年年均增长率10.5%;2021年,财险业支付赔款8848亿元,是2012年的3.1倍,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13.2%。

  分析人士表示,十年来,我国财险业发展呈现三大特点:规模与实力稳步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运营效率不断提升,赔付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资本稳定增长,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目前,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增强,带给财险业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与保障职能的机会。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很强,为财险业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车主和新市民保险获得感明显增强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99亿人。

  车险关乎广大车主切身利益。对于过去存在的高保低赔、无责不赔等问题,在总结多年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0年9月银保监会在全国启动实施车险综合改革,从根本上让利消费者。

  截至2022年6月底,消费者车均保费为2784元,较改革前大幅下降21%,87%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为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2500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保障程度明显提高。交强险保障金额由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机动车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达到194万元,较改革前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推出,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成为财险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鼓励督促保险机构对新市民较为集中行业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适合新市民特点的雇主责任险、实习责任保险、教育机构责任险等保险业务,提高新市民保险保障水平。

  经营困难有兜底 农业生产有保障

  近两年,全国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各类市场主体或多或少面临一些困难。为助企纾困,银保监会指导财险业开发完善复工复产综合保险、营业中断险、货物损失险等疫情防控保险产品,加大停驶营运车辆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员工,停业期间每天可领100元的生活保障。”——今年,人保财险与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共同推出“朝阳区服务型企业疫情防控保险”,为疫情期间因特定原因关停的餐饮、零售等服务型企业员工的停薪风险“兜住了底”。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传统营业中断险往往与企业财产险一起销售,一些小微企业可能因控制成本而不愿投保。但“朝阳区服务型企业疫情防控保险”由区政府统一投保,小微服务型企业不额外增加成本,有利于稳定企业和员工的信心,增加小微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财险业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风险保障6.9万亿元,支付赔款3.0亿元;疫苗保险累计为超34亿剂次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保险保障,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运行。

  此外,财险业在重大灾害事故的恢复重建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菲特”台风保险赔付约60亿元,“海力士”火灾保险赔付54.2亿元,2021年河南、山西强降雨保险赔付121亿元,其中河南强降雨保险赔付占直接经济损失比例达到10%。

  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十年来,我国全面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而这背后一直有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

  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险市场。2021年,农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万亿元,是2012年的5.2倍,年均增长率为20.2%。

  近年来,银保监会加快农险改革步伐,以“扩面、增品、提标”为重点,通过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范围等举措,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农险承保主要农作物达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猪等主要大宗农产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表示,这些举措既为农业保险产品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加快提高农业保险保额。

  科技创新有支撑 国际舞台有话语权

  除了服务民生,财险业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强化国际合作等国家大计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为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科技保险保障不断增强。首台(套)、新材料、知识产权等科技保险发展持续推进,为全国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和全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项目提供风险保障9745亿元。

  “大力发展科技保险能够通过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和提供损失补偿帮助科技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对科技创新的不利影响,为国家和社会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氛围。”李文中表示。

  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成立,加强了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风险保障。截至目前,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已共为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保险保障5903亿元。

  与此同时,财险业还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全程保障,先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武汉军运会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保险保障。

  此外,聚焦中资企业“走出去”在风险管理上的痛点和难点,“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于2020年应运而生。今年上半年,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成员公司累计为164个国家和地区的6600项次中国海外利益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合计保障境外资产总规模逾2.1万亿元。

  作为金融业率先“对外开放”的标兵,我国保险业在对国际经验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例如,今年9月,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进会暨推进机制成立仪式启动,支持上海保交所建设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为跨境再保险交易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2019年以来每年10月举办上海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正日益成为国际再保险市场几大重要会议机制之一。

  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规范

  从过去的粗放经营,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十年来,财险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持续推进,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部分机构风险被“精准拆弹”,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全行业继续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投资型保险业务、与P2P关联的融资性保证保险风险等,曾一度影响保险市场稳定。为此,银保监会停止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业务试点,督促相关机构妥善做好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业务满期给付工作;提高融资性保证保险经营条件,增强行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实现网贷平台业务的风险全部出清。高风险机构得到稳妥处置。

  银保监会财险部(再保部)主任李有祥近日撰文称,我国金融领域尚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要做好前瞻性的政策储备,特别是要构筑好资本、公司治理和偿付能力的安全墙防线,消除财险行业转型发展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