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四方面政策意义
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部(院)研究员曹红辉、副研究员 田惠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新型举国体制不仅继承了传统举国体制的优点,而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经济、体育、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还将在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普惠民生福祉、促进科技创新、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出重大优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一是,可以建立新的国家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与管理机制。
围绕“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确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要充分发挥政府核心与“大脑”功能,以“总协调人”的角色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组织任务,制定战略规划,履行统筹组织与管理的职能。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以科技攻关重大任务、项目为依托,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战略规划明确、任务组织高效、原始创新引领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二是,可以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新型举国体制的强大合力。国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围绕国家战略任务与目标,实施科技力量布局、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资源一体化配置,发挥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
通过部门间协同,制定跨部门协同攻关方案,系统整合资金、技术、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通过中央和地方协同,中央侧重抓基础、抓关键,地方更多抓应用、抓产业,明晰各级政府分工与职责,定期考核;通过产学研用金结合,同步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发展任务,同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建设;通过军民协同,打通种种制度壁垒,协同推动国防高技术发展和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国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围绕国家战略任务与目标,实施科技力量布局、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资源一体化配置,发挥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要遴选科研杰出人才,建立科技创新主管负责制;推动前沿领域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承担国家使命任务的科研机构及国家重点部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加快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与选拔,强化领军科学家的地位与责权利的匹配,建立相应的容错机制,发挥其最大功效;要加强政策引导,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开发性金融等方式,鼓励引导更多高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等立法保护,营造良好社会创新氛围。
三是,有利于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联合体是由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参与,高校、科研组织、科技应用平台及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的融通创新平台,肩负着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攻关责任。要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目标,利用市场机制,协同政府与市场力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企业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利益共同体。从决策体系、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等方面着手加强。
在决策体系方面,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赋予企业充分自由。在研发投入方面,要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攻关投入,参与并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科研组织方面,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到国家创新活动中来,推动大中小各类企业、上中下游各个产业链环节实现融通创新。在成果应用方面,要注重发挥企业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联合攻关同盟。
四是,有利于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拓展长板与弥补短板相结合。
以国家政策和资金为引导,广泛吸纳各方面力量,包括加强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不同市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国有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无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作为新鲜血液的注入,将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引擎,也是区别以往举国体制的显著标志。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主要针对应用基础研究,要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创新的集中优势,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统筹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形成系统、有序的组织优势。要加强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长板与弥补短板相结合,提升学术交流的地位与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