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与我》:呈现盛会之魂 弘扬世博精神

2022-11-03 22:27:09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严曦梦 宋薇萍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严曦梦 记者 宋薇萍)11月3日,《世博与我——亲历者谈那些日子那些事》(以下简称《世博与我》)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在上海举行。本书由上海世博发展集团筹划并会同世博会博物馆共同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10月末出版。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会上表示,上海世博会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实践,世博精神必将永续流传。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不会由于世博的结束而结束,而应当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世博会所形成的 “世博精神”,应当提炼,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上海世博会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实践

  周汉民回顾说,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伟大的一天,当天世博会高峰论坛通过了《上海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

  2013年12月6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193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个由中国人提出设立的世界日,意义深远。

  2021年10月30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是时隔6年之后,该重要活动再回到“始发地”,并且上海宣布要打造成为世界城市日的永久主场。

  周汉民说,如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上海世博会给了参考和借鉴:首次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让世界城市最佳实践共襄盛举;伦敦零碳馆成为中国首栋零碳公共建筑;法国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植物墙体;马德里的年轻人带来了竹屋;瑞士分享了治污经验,日内瓦湖曾经污染严重,但今天清澈无比;汉堡的“被动屋”,使得能量需求不再活跃…这些案例充分体现“宜居家园、可持续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理念,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谋而合。

  周汉民呼呼,将上海的世博文化公园打造成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为基础,倡议成立城市最佳实践联盟,为世界各类城市发展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上海世博会的五点启示

  周汉民认为,上海世博会至少有五点启示值得总结:

  一是以人为本。例如,世博会期间,上海首次设立残疾人综合馆—生命阳光馆,把生命阳光洒向万里河山。

  二是文化多元。上海世博会连续184天共举办22900多场文化娱乐活动, 7300 多万名全球观众亲临现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完美体现了世博会的海纳百川。

  三是科技创新。世博会发出“低碳文明”的宣言,1000辆新能源车世博会期间共运送乘客超过1亿人次,此外还有太阳能利用,绿化墙体建设,很多国家一起努力,打造科技世博。

  四是合作共赢。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而当年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现在是193个)中来了190个,国际组织56个,无论是总数还是分类,都创下了历届之最。

  五是面向未来。世博会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千秋万代的未来。当年的许多做法都值得保留和弘扬,世博会期间,人不分远近、国不分大小,齐聚在这块土地上,各方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留下了 “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是值得坚守的的人间正道。

  《世博与我》再现上海世博会全过程

  据悉,《世博与我》是以个人回忆方式,再现上海世博会早期酝酿、申办、筹办、举办、世博会后再开发全过程的第一本书。

  全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四部分:一是反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对世博会的初步考虑;二是艰难又极为关键的申博过程;三是办博过程,包括长达7年的筹备和184天的成功运行;四是世博会后的发展。

  全书85篇文章中,有50篇是关于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世博后再开发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其中,世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董鸿撰写了《二次更新,理念偕行》,世博发展集团原董事长戴智伟撰写了《推动世博园区城市更新》,回顾了世博会结束后,如何肩负起将世博园区打造成上海市级中央活动区和全球卓越城市的核心承载区的使命,描绘了世博园区的美好未来。

  周汉民说,《世博与我》让更多的人再次打开记忆,回顾、回望、回味那场波澜壮阔的上海世博会。“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最大的原因就是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真挚、文字真挚,才打动人心,牵动起最温馨的情愫。我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伟大时代给我们的机遇,感恩所有世博人的共同努力。”周汉民说。

 

周汉民在《世博与我》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上的讲话(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世博战友,

  非常高兴参加《世博与我》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这本书,在各方共同协力下,从筹备到付梓成书,我们为之努力了整整一年,今天终于出版了,而且大家都应该拿到了这本红色烫金的书,放在手中沉甸甸的,沉的不仅是书,更是所有编委会成员和作者对上海世博会深深的感情,世博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永铭在心。

  一、上海世博会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实践

  10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致贺信,指出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致力于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回想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伟大的一天,当天世博会高峰论坛通过了《上海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此后,许多人奔走呼号,我本人也连续3年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并到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举行上海周活动,予以推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各驻外使领馆积极努力,推动联合国将上海世博会的闭幕日即10月31日确定为“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6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193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也是联合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个由中国人提出设立的世界日,意义深远。2021年10月30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是时隔6年之后,该重要活动再回到“始发地”,并且上海宣布要打造成为世界城市日的永久主场。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为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致贺信,这对于我们而言,是巨大的鼓舞,鼓舞着世博人延续世博事业,不断弘扬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共二十大擘画了未来发展蓝图,无论从人类发展自身的模式,还是中国发展的趋势而言,城市化是非常鲜明的特征,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上海世博会给了我们参考和借鉴。我们首次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让世界城市最佳实践共襄盛举:伦敦零碳馆成为中国首栋零碳公共建筑;法国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植物墙体;马德里的年轻人带来了竹屋;瑞士分享了治污经验,日内瓦湖曾经污染严重,但今天清澈无比;汉堡的“被动屋”,使得能量需求不再活跃…,纵使隔了十多年,我至今仍然可以如数家珍,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了,这50个案例充分体现“宜居家园、可持续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理念,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谋而合。这些早在10多年前的展览和列举,或许是我们今天需要一再回望与思考的。

  我之前曾经建议,也想借此机会,再次呼呼,将上海的世博文化公园打造成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借鉴世博会期间成立的国际遴选委员会做法,每五年选择一批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拟的;是有创新价值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复制推广的,而不是孤芳自赏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由参观者评选优胜。这样的集中展览既丰富了城市魅力,更提供了可以不断学习和借鉴的鲜活案例。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为基础,倡议成立城市最佳实践联盟,为世界各类城市发展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二、世博精神必将永续流传

  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不会由于世博的结束而结束,而应当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世博会所形成的 “世博精神”,应当提炼,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上海世博会至少有五点启示值得总结:

  一是以人为本。申博时我们获得一个数据,中国大陆的残疾人数量多于法国人口总和,全世界的残疾人口接近7亿。我们首次设立残疾人综合馆—生命阳光馆,把生命阳光洒向万里河山。

  二是文化多元。上海世博会连续184天共举办22900多场文化娱乐活动, 7300 多万名全球观众亲临现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完美体现了世博会的海纳百川。

  三是科技创新。世博会发出“低碳文明”的宣言,1000辆新能源车世博会期间共运送乘客超过1亿人次,此外还有太阳能利用,绿化墙体建设,很多国家与我们一起努力,打造科技世博。

  四是合作共赢。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而当年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现在是193个)中来了190个,国际组织56个,无论是总数还是分类,都创下了历届之最。

  五是面向未来。世博会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千秋万代的未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际,回顾上海世博会,对携起手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了更多启迪。当年的许多做法都值得保留和弘扬,世博会期间,人不分远近、国不分大小,齐聚在这块土地上,各方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留下了 “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是值得坚守的的人间正道。

  三、感恩伟大的时代和无私付出的世博人

  这本书的背后,有着一群勤恳耕耘的人,大家怀揣着对世博的深厚感情以及延续世博精神的使命和愿望而走到了一起,世博会就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这群志同道合者不断加入,写成了这样一本《世博与我》。这也是我近年来参与主编的书籍中耗时最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部作品,我们从2021年11月底开始征稿,到2022年3月底,收到近百篇文章,既有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汪道涵老市长对举办世博会设想的回忆,也有从上海自贸区角度,对这块土地未来发展远景的描述。

  《世博与我》让更多的人再次打开记忆,回顾、回望、回味那场波澜壮阔的上海世博会,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最大的原因就是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真挚、文字真挚,才打动人心,牵动起最温馨的情愫。我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伟大时代给我们的机遇,感恩所有世博人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有些名字必须要被提起,他们值得特别尊重:

  老市长杨雄同志对上海世博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编委会一致认为,这本书需要有杨市长的声音。在得到杨市长夫人沈佩琪老师授权后,我们把杨市长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一个讲话,作为本书的序言。

  上海市副市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首任局长周禹鹏同志。他对世博会整体工作的领导和部署、特别是对主题演绎、世博会场地的动拆迁工作和注册报告的撰写的领导和指导,事无巨细,居功至伟。

  作者中,年逾八十的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教授,今天有重要学术活动;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滕俊杰同志,今天在外地出席“中国戏曲电影展”并致辞,他们都特意来信请假,并向世博战友问好。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忆的作者之一,原上海市科委长期预测处处长汤万方,今年已93岁,他得知本书出版,非常高兴,虽然无法参加今天的会议,依然十分盼望早日看到这本世博回忆。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老馆长吴建中尽管目前不在上海,但他以及上海图书馆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诸多努力。上图成立了全市第一个世博信息中心,我们所看到的第一套世博信息丛书,就是吴馆长提议、上图组织策划的。上海市副市长、上海世博局局长周禹鹏同志、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都在上图作了面向市民的世博会讲座。今天在座的陈燮君同志和其他三位同志一起担任了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世博会总代表华君铎大使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他目前身处外地,委托我们向大家问好。

  此外,根据洪浩主任的建议,今年年初,编委会曾向市委宣传部介绍了本书的编辑、出版设想,宣传部非常关心并来电询问编辑进展。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要感谢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不能一一道来,如有遗漏之处,敬请大家谅解。我由衷感谢今天参会的同志,衷心感谢本书的所有参与者、支持者和关注者。你们成就了本书,你们也是本书的组成部分。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无限美好,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延续与传播世博精神,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不断迈进,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