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变局丨“硬科技”将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破局利刃

2022-11-12 18:41:44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以“硬科技”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转型正蓬勃开展,将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等学者基于激励机制和财富示范效应视角,将理论分析与行业研究相结合,并大量使用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探究“硬科技”产业将如何影响我国未来社会。分析发现: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带来财富的增值和广泛分配,并为财富示范效应提供支撑;通过股市增值、“造富”运动、薪酬增长等财富示范效应,能有效引导就业趋势,改善社会风气,增进社会阶层流动。

  徐飞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助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硬科技”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财富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节选)

  作者:徐飞 何伟 胡铖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转型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此轮产业转型的关键特征,以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简言之,“硬科技”产业是指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实业,有别于诸如金融、服务、互联网及中低端制造等产业。硬科技属于物理世界(而非虚拟世界)范畴,一般具有自主研发、长期积累、高技术门槛、有明确的应用产品和产业基础等特征。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专精特新”类“硬科技”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发展。为推进低碳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中国鼓励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升级,中国鼓励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为解决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中国鼓励集成电路等产业加速发展。

  “硬科技”产业何以在短短数年内得到高速发展?将对社会产生哪些重要影响呢?本文力图揭示“硬科技”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与财富示范效应,并从这两个视角解读“硬科技”产业发展对未来中国财富创造与分配、社会结构与风气、就业导向与趋势的影响。

  产业政策激励

  本轮“硬科技”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政策刺激特征。学界对产业政策能否发挥作用有分歧。以林毅夫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好的产业政策不仅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纠正市场失灵,还能促使行业由供给不足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进而使后发国家加速赶超发达国家。因此,“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缺一不可。张维迎及其支持者认为,产业政策是低效且不可持续的,会扭曲资源配置。市场能最大化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创新则依靠“企业家精神”,政府应该尽可能退出资源配置领域。

  作者认为,对于发展方向明确、技术路径确定的产业,实施产业政策可加速产业发展,甚至帮助产业突破瓶颈,后来居上。本轮“硬科技”产业所选定的对象,一方面是集成电路等追赶型产业,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在这些产业领域,中国与国际处于同一起跑线,技术路径探索已比较成熟,发展方向也很明确,因此,在本轮“硬科技”产业发展中可以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正向刺激作用。但对于像VR、AR以及生物技术等这些探索性产业,由于没有清晰共识的技术方向,也无明确的发展路径,则需要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即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寻找方向和路径,弱化、减少政策干预。

  资本市场激励

  “硬科技”产业的“四高”属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本投入,仅依靠政策扶持和企业家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且一旦投资失败,对财政、企业家的个人财富都是重大打击,因而“硬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激励。

  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适用的激励机制当有所区别。在不确定性极大的初期和成长期,应发挥风险投资、私募等股权融资激励的主导作用,缓解产业在资金、人脉、信息、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不足,以促进产业发展;在成熟期,企业的盈利模式已较为成熟,资产也较为充沛,可将上市和债务融资作为主要手段。由此,通过资本市场激励,企业一方面能获得更大的资金量,可以支撑成熟期产业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缓解融资约束、激励人才队伍创新发展和优化企业债务结构。

  “硬科技”产业发展的财富示范效应

  新一轮产业转型最直观的表征,是行业财富的明显变化。当前,“硬科技”企业享受高估值,正在深刻改变中国财富榜排名。近10年来在《胡润中国百富榜》前十位排名中,房地产、互联网行业占据半壁江山(见图1)。随着产业转型的推进,2021年科技硬件、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牛市走势,制造业产业强势崛起,在富豪榜前十位中占据4席,房地产行业的富豪却首次掉出前十名。此外,互联网产业的富豪虽然仍然不少,但考虑到2021年互联网企业市值大幅下跌,截至2022年3月15日的13个月内,腾讯市值蒸发5 300亿美元,阿里蒸发5 200亿美元,使马化腾、马云自2015年以来首次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中跌出中国前三(见图2)。

  

  图1 2012—2022年胡润中国百富榜前十位富豪行业分布

 

  

  图2 2021全年互联网龙头公司市值涨跌幅

  产业转型必然带来新的就业需求。“硬科技”企业因享受高估值融资待遇,在商业模式产生的现金流尚不足的情况下,仍有能力以高薪招募最优质的人才,为就业市场带来了大量高薪、高前景岗位。实际上,2021年智能硬件、集成电路/芯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硬科技”产业,招聘规模同比均增长50%以上;在员工薪酬方面,2021年国内科技产业中高端人才薪酬持续提升(见图3),IT互联网技术岗平均年薪超过40万元,同比涨幅达到49.56%;通信/其他汽车/信托/银行等岗位以超过30%的涨幅领先于其他职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金融行业虽仍属于高薪职业,其基金/证券/期货/投资等金融服务业平均年薪达25万元,但增速仅同比增长2%。

  

  图3 2021年平均年薪TOP20职位的年薪及增幅

  “硬科技”产业发展的社会影响

  产业的每一轮转型升级都将推动社会的转型。过去20年,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产业的繁荣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模式,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拓展了交流的时空边界,也深刻变革了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但是,随着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既得利益群体形成,以及产业由增量增长向存量厮杀转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互联网平台垄断后的大数据杀熟,推荐算法下的信息茧房,文娱、新消费产业野蛮生长带来的“饭圈”乱象和消费主义盛行,都对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产生了巨大冲击。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硬科技”产业发展,将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社会生产力,开拓增量财富,从而缓解社会压力,净化社会风气,优化阶层结构。

  “硬科技”产业发展引导就业走向

  “硬科技”产业将显著改变中国未来的就业导向,通过产业内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大量高学历毕业生用其所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聪明才智。

  由于人口成长周期的时间差,我国正面临人口红利下降与人才红利上升的历史交汇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35%,比2010年下降了6.79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快速下降,2021年新生人口1 062万人,相比2016年的1 883万人减少43.7%。与此同时,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1 076万,届时将超过新生人口规模。

  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另一方面却是不断下滑的出生率,问题背后的根源是现有产业无法提供足够多待遇优渥的就业机会以消化人才红利,就业难、高房价等正逐步打击年轻人奋斗的信心,导致年轻人生育意愿严重下滑。与此同时,“公务员”热、“躺平”“内卷”等现象突出,据统计,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202.6万人,约有183.8万人通过审核,较去年同期增长43.5万人,平均竞争比达59 ∶ 1(见图4)。2021年“躺平”一词入选《咬文嚼字》“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

  

  图4 我国出生人数、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公务员报考情况统计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创造更多高收入岗位,是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危机的重要方式。以5G、半导体、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必然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量,创造出大量优质岗位,而高估值融资和充裕的现金流,使高薪招募成为可能。当下,“硬科技”产业高薪、高前景的特点已使之成为应届毕业生重要的期望行业,受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从近3年毕业生期望行业分布来看,IT/通信/电子/互联网等产业占据首位,达到25%,传统的金融、文娱、房地产行业较高峰期均有所回落(见图5)。

  

  图5 2019—2021年应届毕业生期望行业分布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四深”(深地、深海、深空、深蓝)等前沿领域已成为国家鼓励和发展的重点领域,“硬科技”产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变革发展,也必将对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科技兴则国家兴,产业强则国家强,没有“硬科技”产业发展的社会没有未来。中国当充分利用好“硬科技”产业转型的黄金机遇,推进我国国民收入的更大跃升,推动中产阶层群体的进一步壮大,促进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助力中国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图书

  即将开售
  《安泰行业评论》
  主编:陈方若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个探索解决重点行业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寻找转折点的研究平台。鼓励学者学以致用,更加深入地关注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问题;鼓励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相互借鉴,共同探索新的商学研究范式,营造充满活力的商学生态。本书的12篇文章都由国内著名高校的资深教授和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撰写,从多产业视角切入,涵盖了中国互联网平台监管、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实践、互联网医疗、电商物流发展、硬科技产业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诸多重要问题的前沿探索,同时也对智慧视觉、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既适合学术界对数字经济发展问题感兴趣的相关领域研究者进行学术讨论,也有助于企业家对产业转型、数字化发展与平台赋能相关产业发展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