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郭为禄:谱写一流政法大学建设新篇章

2022-11-26 19:54:5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11月26日,庆祝华东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在松江校区隆重举行。风鹏正举、薪火相传,“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群星闪耀。

  在七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华东政法大学的建设历史,就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史的一个侧影。在资本市场领域,华东政法大学更是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里,不仅有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立法的工作者,也有在金融法院、金融法庭等审判一线的法官;不仅有代表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有序运行的证券监管干部,也有积极投身于我国证券市场建设的从业人员;不仅有投身于证券法律教育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投身于证券法律服务中介的金融律师。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在建校70周年大会上表示,华政70年,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法学教学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每一步成长,为五湖四海输送了近20万法学等各类专业优秀人才。站在新的起点上,华政人将继承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推进一流政法大学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输送一流人才,让华政这颗“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讲话全文如下:

  向史而新,守正创新
  谱写一流政法大学建设新篇章

  ——在华东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郭为禄
  (2022年11月26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华政园,相望在云端,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庆祝华东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因为疫情,许多校友不能如期返校。华政对你说,你返校的日子就是校庆的日子!

  这些天,师生校友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家园的热爱,对母校的祝福,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你的笑容是华政最靓丽的风采!

  1952年,在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圣约翰大学旧址上,创建了华东政法学院。魏文伯院长深情赋诗,“你,宛如初升的太阳,闪耀着绮丽的光芒”。共和国百废待兴的年代,前辈在苏州河畔擘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宏伟蓝图。我们应该记住魏文伯、郑文卿、雷经天等老一辈华政人。我们把长宁校区图书馆冠名为“问渠源楼”,就是表达感恩和致敬。每一个华政人,都应该铭记奠基人的功勋,铭记创业者的嘱托,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

  1979年,两次停办后的华政再度复校。面对饱经沧桑的校园,徐盼秋、刘少傥、曹漫之等老一辈在大草坪搭建帐篷办公,开始了新的创业。我们知道,交谊楼“基石厅”,小草坪上的基石雕塑,是华政人对共和国法治如磐石般坚定信念的真挚表达。

  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学校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成为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建设松江校区,广富林畔、佘山脚下又见红墙绿瓦。2007年更名大学,实现了从单科行业院校向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

  迈入新时代,华政乘势而上。2016年公共管理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2018年进入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2021年,长宁校区成为第一个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呈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文脉。

  70年,对大学来说,实在算不上历史悠久。华政是一所很年轻的大学。

  值得自豪的是,华政70年,始终与新中国法治建设同频共振。“两落三起”,锻造了华政人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坎坷复坎坷,潮落又潮涨,生生不息如长江”,一曲校歌唱出了华政人“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气神。

  值得自豪的是,华政70年,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法学教学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每一步成长,为五湖四海输送了近20万法学等各类专业优秀人才。“笃行致知,明德崇法”,彰显了华政人的鲜明品格。

  回望70年峥嵘岁月,我们更加深切理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新路的曲折艰辛,更加敬仰前辈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回望70年峥嵘岁月,我们更加珍惜“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的美誉,更加坚定建设一流政法大学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个伟大征程中,华政必须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建校70周年之际,我们必须以谦卑心、恭敬心体会创办这所大学的初心使命,必须以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思考探索这所大学前行的道路。

  新征程新起点,回望华政70年,我们更加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学校LOGO的底色是“华政红”,既因为这个校园回响着爱国师生“中华万岁”的呼声,洒下了“黎明时刻,为民捐躯”烈士的鲜血,讲述着“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的故事。更因为这所大学是因应“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法律工作者”而诞生的“社会主义法学的高等学府”,镌刻着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我的事业在中国,那里有我的根”,曹建明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归国,是华政人“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诠释。

  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精神的同时,也教会他们诚以待人、乐于合作,以我所学、服务社会。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成立25年来,践行“做温暖正义的法律人”的青春誓言,无偿援助10万余人次。华政附属麦地小学在云南省景东县成立,8年来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到高原山地支教,“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70年的校史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新征程新起点,回望华政70年,我们更加坚定“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复校初期,校领导带头在帐篷办公;如今“帐篷精神”已成为一座精神丰碑。多年来,学校坚持发扬优良办学传统,不断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建立了功勋教授制度,设立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贡献奖,彰显“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责任和荣誉。我们理解,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先生”,只有竭力为教师创造更优越的从教环境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们重温雷经天院长临终前勉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书信,回忆傅鼎生老师进入手术室之前的最后一刻还在指导学生的情景,依然是满心的感动和无限的敬仰。我们共同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党员先锋模范,教师立德树人”,逆行冲锋,吃苦在前,倾心陪伴呵护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帐篷精神”。

  70年来,教职员工将自己对学校与学子的爱化为一汪春水,温暖着每位学子。70周年校庆日,在上海、深圳,在苏州、福州,在纽约、在世界各地,校友们为母校亮灯祝福,我想起今年94岁的老党员胡韵琴老师对学生一直说的,“我是为你们服务的”。朴实的话语揭示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我们深知,君子以“厚德载物”,教育以“做人第一”;我们深知,师生的发展便是学校的发展,好大学不仅是学术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

  新征程新起点,回望华政70年,我们更加坚定“创新、务实、开放的海派法学”的学人担当

  华政期许打造最美的大学校园,而大学最美的一定是创新的思想。建校初期,雷经天院长敏锐指出,“由于我国马列主义法学是完全新建立的”,在学术上“既要吸收苏联研究的最新成就,同时也(要)总结本国革命法制实践的经验”。1956年6月,第一本法学专业理论性刊物——《华东政法学报》创刊,1957年2月更名为《法学》。创刊词宣示,要“创造性地提出我们的政治和法律科学上的成就”。我们整理校史、编撰校志,清晰看到由这本学术期刊所展现的学术文脉。1982年,王召棠先生就鲜明地提出“法系”不应是资产阶级法学的专用词。他强调,社会主义法系既不是英美法系,也不是大陆法系,而是从井冈山建立革命政权开始,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独创的社会主义法系。

  70年来,华政人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在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努力贡献学术思想、学术智慧和学人担当。新时代学校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形成理论研究和智库研究“双轮驱动”的科研格局。我们深知,一流政法大学应该在建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有更多建树。唯有为推进法治中国、法治上海建设,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才能更好地赓续华政的优良学术传统。我们深知,大学之大,是国之大者,是天下情怀。

  新征程新起点,回望华政70年,我们更加坚定“人民至上、温暖正义”的法治理想

  今天的华政已是一所多科性大学,但鲜明的底色和特色还是法学。我们还是习惯追问,为什么学法,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法律人?70年来,近20万华政学子奔赴五湖四海,在政法、经济、教育和社会各个领域施展才干,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华政人看来,善治既来自良法,更来自人心对制度的认同和维护,从良法走向善治,需要法律人带头践行法治信仰,带动全社会形成对法治的共尊共信。

  88级校友周会明是践行法治信仰的优秀代表,他53岁的生命深印在合肥大地,扎根在雪域高原。他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颁奖词是这样写的:“背对着家的方向,踏上征程;每一步跋涉,心中装着的都是司法事”。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学校创排话剧《雷经天》,剧组到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采风,我们用这样的台词解读人民立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用这样的歌词表达法治理想——“把公平交给人民的一刻,未来就有了风景”。

  新征程新起点,回望华政70年,我们更加坚定“融入城市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路径

  华政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同发展。我们坚信马克思所说“真正的困难在面对现实和描述现实”“解决困难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70年来,我们始终立足时代现实、立足生活本身,去把握问题、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982年《法学》(杂志)就工程师韩琨工余劳动取酬是否构成犯罪展开的讨论,入选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标志性首创案例。1986年《法学》发表的《外商租用土地与经营房地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打破了土地批租制度研究的“禁区”。70年来,华政学者在各个领域为法治中国建言献策。

  我们深知,一所大学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视野。万航渡路1575号,在华政人心中是精神家园。两年来,我们通过把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融入城市滨河空间,更充分理解了“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的关系,深化了对学校使命和发展路径的认识,在融入城市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中抓住发展机遇。我们深信,校园开放不只是空间的打开,更是告诉未来的华政人赓续光荣传统,在法治中国和人民城市建设中续写新的篇章。

  70年前,魏文伯院长曾说,如何办学,华政还缺乏经验,就我们现在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学,也可以说是培训班,将来我们仍然要向大学的方向走。在祝贺华东政法学院成立的诗词中,深情地提出:“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园工,勤劳地耕作、培养,用美满的收获来酬答人民的期望。”回望70年校史,一代代华政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接续奋斗。我们深信,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扎根自己的土地、立足自身的禀赋、坚持自己的特色去耕耘、去奋斗。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站在新的起点上,华政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推进一流政法大学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输送一流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让华政这颗“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