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线筑牢 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建设扎实推进
从清扫影子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到精准“拆弹”风险企业……过去五年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金融逐步回归本源。
同时,从资管新规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到出台金控监管办法等,金融行业制度短板渐次补齐,扎实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建设。
破与立之间,我国金融业筑牢金融防风险大堤,总体平稳健康发展。金融管理部门表示,要持续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进一步夯实金融稳健运行制度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清扫“影子银行” 扭转金融业盲目扩张
在我国经济提档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金融业是不可或缺的“活水”。
然而,在创新之路上,金融业一度乱象丛生——资金空转套利、通道业务层层嵌套、P2P网贷平台自融风险……这些问题,大多为业务结构复杂、透明度极低的类信贷业务,市场谓之“影子银行”,不仅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且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隐藏巨大风险。
“无论是房地产‘金融化’、P2P平台自融还是城投平台债等,都存在隐性担保,会扭曲和加大市场投机情绪,本质上都是刚性兑付的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朱宁向记者表示。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当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严监管、去杠杆、治乱象的行动下,影子银行规模明显压降,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截至2022年6月末,“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超29万亿元,五千多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可以说,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
精准“拆弹” 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在清理整顿影子银行的同时,部分机构和企业隐藏的金融风险也浮出水面,监管部门开始精准“拆弹”,逐步消除一批重大安全隐患。
一批高风险机构得到有效处置:包商银行被接管一年半后,便完成金融风险的精准“拆弹”;锦州银行经过财务重组、增资扩股,经营转向正轨;恒丰银行通过改革重组,已从一家“坏银行”变为“好银行”;中国华融回归不良资产管理主业,旗下金融子公司正在有序转让,风险日益出清。
各类存在非法经营问题的资本系被清理整顿:“明天系”旗下9家金融机构,维持基本金融服务不中断,有序推进清产核资和改革重组工作;华信集团风险处置主要工作基本完成,安邦集团风险处置进入尾声。
精准“拆弹”之下,一批债务金额巨大、涉及面广的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事件也得到平稳处置。截至2022年8月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落地金额约2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2021年我国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同比增加0.1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评价说,防范金融风险的整体思路大体是两步走:首先是要“控杠杆”,对已有的金融风险精准“拆弹”,让潜在的风险处于可收敛状态。其次是要“提效率”,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强化监管规则、优化金融体系,让社会金融秩序长治久安,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由破到立 筑牢金融风险防线
不破不立——五年来,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转变,特别是金融行业制度短板逐步补齐,环环相扣筑牢风险防线,扎实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建设。
在清扫影子银行的过程中,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2018年落地实施。资管新规统一了大资管市场监管规则,打破“刚兑”,力促资管业务回归本源。三年期过渡期结束后,在统一监管规则下,大资管行业进入有序健康发展阶段。
在所有金融业务均纳入监管的监管思路下,2020年,央行正式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明确定义和准入门槛,确立基本的监管框架;紧接着,央行又出台《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至此,金控公司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针对“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金融管理部门还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基础性政策框架,先后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等,金融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得以夯实。
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工作安排,银保监会已经透露出方向,将持续推进监管能力建设、完善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加快高风险机构处置、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研究遏制非法金融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落地见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