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放管结合 全面注册制不是“一放了之”不会出现“大放水”

2023-02-09 07:59: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婧妤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已于近期启动,各方普遍预期,全面注册制下,A股市场包容性将提升、助力更多企业做优做强,发行注册效率、可预期性也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全面注册制改革将以“先立后破、放管结合”的原则推进,包容性提升不等于“一放了之”,提高审核效率也不意味着发行“大放水”。

  突出放管结合,是此次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核心特征之一。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提高投融资的便利性。改革明确提出,要先立后破、加强监管,其主要考虑在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充分,中小投资者占比高,诚信环境不够完善,注册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国情。

  全面注册制下“放管结合”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在“放”的同时加大“管”的力度,督促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责,营造良好市场生态。

  一方面,全面注册制下,企业发行上市不会在质量上“一放了之”。

  此次改革,在前端要求板块坚守定位,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交易所等各层面责任,严格审核、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将“受理即担责”调整为“申报即担责”,发现发行人存在重大违法违规嫌疑的,及时采取立案稽查、中止审核注册、暂缓发行上市、撤销发行注册等措施。

  在中端加强发行监管与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的联动,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压实上市公司、股东及相关方的信息披露责任。同时畅通强制退市、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多元退出渠道,严格实施退市制度,促进优胜劣汰。

  在后端保持“零容忍”执法高压,建立健全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严打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严肃追究发行人、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责任。

  “实行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不是谁想发行就能发行。”权威专家表示,实施注册制并非通过降低质量要求来提供融资便利,而是通过统一规则、优化流程来提高审核注册的科学性、有效性,通过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选择权交给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开源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全面注册制下上市效率将提高、上市条件更加多元,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全面注册制下更加市场化的发行、定价和退出机制,也将促进A股市场优胜劣汰,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在安信证券非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张经纬看来,全面注册制改革过程中,全过程监管将得到不断加强,监管对发行人、中介机构、上市公司专业能力、信息披露水平、合规意识等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全面注册制下,企业发行上市不会在数量上“大水漫灌”。

  4年注册制改革试点期间,A股市场保持常态化发行。证券机构统计分析,注册制试点实施以来,A股IPO项目数量和规模逐年稳步提升,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明显拓宽,审核效率明显改善。

  根据海通证券数据,2019年、2020年、2021年IPO家数分别为203家、434家、524家,规模分别为2532亿元、4793亿元、5426亿元。申万宏源数据显示,科创板、创业板项目从受理到过会平均用时约为142天、335天,明显缩短。

  部分成长型新兴产业公司,在核准制标准下无法满足上市要求,注册制更加灵活的上市标准为此类优质公司敞开了大门。

  更好发挥市场融资功能的同时,监管部门始终对投融资动态平衡、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给予重点关注,保证新股发行常态化科学、合理、有序。在此过程中,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新股发行始终兼顾市场平稳运行及市场可承受能力,各市场主体也对IPO常态化发行建立了明确预期。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注册制改革试点期形成的这一协调机制,仍将在全面注册制下有效发挥作用,推动改革始终会考虑市情实际、考虑市场运行稳定。交易所方面也表示,将稳慎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按照“三稳三进”总要求,充分考虑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结构,尊重市场规律。

  业内人士认为,现有运行有效的机制下,全面注册制不会带来“大扩容”、“大放水”,新股发行将保持平稳、保持常态化。同时,改革完善了新股定价机制,优化调整了配售机制,更有利于投融双方充分博弈,更有利于新股上市后股价稳定,这本身也将优化市场生态,促进市场机制本身对新股发行的节奏和力度作出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