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协作项目1662个,消费帮扶连续实现历史性突破 京蒙协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3-04-13 09:34:4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琪鹏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京蒙协作晒出一份骄人的“成绩单”:落实协作资金39.12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662个,帮助农村牧区劳动力14.58万人次实现就业,协助打造1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京蒙消费帮扶连续两年实现历史性突破。

  助力内蒙古31个国贫旗县摘帽后,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干部团队接过“接力棒”,统筹做好京蒙协作工作,推动京蒙协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无限“风光”送绿电进京

  京蒙协作下,“风光无限”一词有了新的内涵。随着京能、京东方等一批北京能源企业纷纷落地,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绿电”,不但保护了“绿水青山”,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中部,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年日照时数超过3100小时,是内蒙古建设千万千瓦新能源外送基地和“绿电进京”的优选地区之一。依托京蒙协作机制,京能集团在乌兰察布投资建设了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创新推动传统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协调发展,“用乌兰察布的风,点亮了首都的灯”。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约36.2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约125.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4.6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2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3.32万吨。同时,该项目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当地群众享受到生态和产业的双重红利。

  在苏尼特右旗,来自北京经开区的京东方新能源光伏产业项目通过“光伏+储能+综合治沙+养殖”的模式,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变为现实。2022年12月,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并网发电,成功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经开区科技和智力资源丰富,而苏尼特右旗则‘风光无限’。只要统筹好京蒙两地的优势资源,就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北京挂职干部、苏尼特右旗副旗长隋国勇介绍,苏尼特右旗由于地处荒漠半荒漠草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生产绿电3.4亿千瓦时,年均营业收入近1亿元,不但为当地经济发展打造了新的增长极,也让全旗群众享受到产业振兴带来的持续效益。

  打造1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村是否振兴,不但要看产业是否兴旺,还要求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两年来,京蒙协作累计落实资金39.12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662个,引导落地和新增投资企业211家,共建园区59个,援建帮扶车间138个,帮助农村牧区劳动力14.58万人次实现就业,有效改善和提升了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乡村面貌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在太仆寺旗的偏远牧区,“吃水难”曾经困扰着当地农牧民。由于地下水水质差、重金属超标,饮水问题给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随着京蒙协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北京的净水新技术在太仆寺旗落地,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嘎查村建设小型集中净水站,在偏远分散的农牧民家庭中安装小型家用净水设备,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农牧民喝上安全的水,消除了因水而带来的健康风险,促进了农牧区的稳定和繁荣。”北京挂职干部、太仆寺旗副旗长马瑞满介绍,净水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还带动了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干部团队的推动下,京蒙协作投入资金4.93亿元,近2000名专技人才倾情付出,协助受帮扶地区打造了1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过去没有24小时自来水,也没有专门的排污管道,居住环境较差。在京蒙协作机制支持下,平安村以生活污水处理、供水改造为突破口,引进海淀区城乡一体化管理理念,采取物业化全程管理的模式,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平安村建起了水源景观带,家家门前都种上了苹果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两年来,北京挂职干部团队因地制宜将北京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好经验、好模式、好做法推广到内蒙古,一大批乡村振兴样板纷纷涌现:在商都县,当地投入京蒙协作资金500万元在董家村建设人畜分离养殖科技园项目,增加了农户收入,实现了生态与养殖协调发展;科左后旗针对黄牛粗放型养殖现状,借鉴朝阳区环境整治精细化管理工作经验,实施“牛出院、树进院”工程,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在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挂职团队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出谋划策,助力提升当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教育资源……

  充实“钱袋子”丰富“菜篮子”

  乡村振兴,百业兴旺。近年来,在京蒙消费帮扶的推介下,苏尼特羊肉、科尔沁牛肉、扎赉特大米、敖汉小米以及呼伦贝尔的林下产品等内蒙古优质农特产品端上了北京人的餐桌,一大批内蒙古特色的区域品牌在北京叫响。

  在北京消费帮扶双创中心的京蒙消费帮扶展厅,来自内蒙古的数百种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展厅内还设立了直播间,由各盟市轮流进行网络直播,对当地特色农畜产品进行推介。消费帮扶中涌现出的“爆款”,反过来推动产业格局优化,让群众能够增产增收、优种优收。

  在北京,内蒙古的藜麦备受欢迎。北京挂职干部安源良通过深入调研,将藜麦全产业链项目引入翁牛特旗,让藜麦产业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直接带动当地263名脱贫户增收,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藜麦旗长”。

  巴林左旗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白糯玉米生长。2022年,在京蒙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当地建设了鲜食玉米冷冻库和精深加工生产线,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加工水平,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北京挂职团队的对接下,巴林左旗在京东平台开通了线上县域特产馆,进一步拓宽了当地优质农特产品的销路。

  消费帮扶一头连着内蒙古脱贫旗县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北京市民的“菜篮子”。越来越多的内蒙古优质农特产品端上餐桌,拉近了北京市民与对口协作地区的心理距离。2021年,北京挂职团队助力内蒙古优质农特产品进京销售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61亿元,连续两年实现历史性突破。京蒙消费帮扶案例还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选为“2022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批批挂职干部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推动京蒙协作不断走向深入。“从北京来到内蒙古,靠的是初心使命,为的是责任担当。两年来,我们用心、用力、用情助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京蒙协作新篇章。”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干部团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郑宇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