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观察家 | 加快健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23-06-29 08:07: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启贵

  □朱启贵

  □建立数字经济核算,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要重视“免费”产品的记录和评估;通过开发数字供给使用表,增加数字化在经济统计中的可见度,提高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可见性,将数字中介平台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建立全球化经济核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核算国际标准货物进出口估价、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内部流动的处理、跨国公司集团内的转让定价、特殊目的实体和居留权的处理、知识产权产品的经济所有权、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记录等,建立全球化测度指标

  □建立民生福祉核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系统核算住户收入分配、消费和财富,编制住户部门资产负债表,测算住户未付酬家庭劳动;二是健全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教育核算;三是构建健康卫生核算;四是建立福祉指数

  □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绿色GDP核算制度方法,弄清楚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状况,揭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关系

  □建立代际核算,完善现代财税制度。代际核算重点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当前的财政政策对下一代造成多大的财政负担;如果当代和下一代没有额外的损失或政府购买不削减,财政政策是否可持续;什么样的财政政策能达到代际均衡;代际均衡的不同方法如何影响现在人在未来岁月的财政负担

  □建立社会资本核算,促进政治和社会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资本的估价理论与方法、社会资本核算账户设计理论与方法、社会资本核算账户的编制、社会资本评估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社会资本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社会资本的总量与结构研究及其效应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制定、目标设定、进程监测、成效评价、趋势预测等方面都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系统、全面、及时、准确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创新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统计制度方法。

  一、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革

  国家治理需要科学、系统、全面、及时、准确的国民经济运行指标数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是为满足国家治理需要而产生的。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确立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和机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通过统计数据,它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历史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荐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国民账户体系(SNA),它建立在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上,为市场经济国家治理服务;二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为计划经济国家治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史表明,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核算变革,形成了四个版本:SNA-1953、SNA-1968、SNA-1993、SNA-2008。

  SNA-1953:经济增长理念引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形成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帝国主义走向崩溃,产生了一大批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在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之后,开始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它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振兴国民经济,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各种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战略由此形成,如“赶超发展战略”“起飞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共同特点是将经济增长看作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为了适应经济增长理念的需要,联合国于1953年发布“国民账户体系及其辅助表”,即SNA-1953。这个版本的目的在于制定一套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框架,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增长率。

  SNA-1968:社会发展理念引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增长理念不再令人满意,人们开始对各种弊端及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反思,并认为经济增长理念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对人的其他社会福利方面未予以足够重视。社会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经济、科技、社会和个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理念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多元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理念的变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改SNA-1953,形成SNA-1968,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引入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及国民财富核算,并辅助于研究与开发(R&D)核算、社会核算矩阵等,从总体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理念的需要,提供了度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SNA-1993: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倡和普及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理念最重要的一次进步。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需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改SNA-1968,形成SNA-1993。SNA-1993不仅在框架内容上有较大变化,而且更新了一些概念和术语,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需要。其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经济核算为中心,建立环境核算卫星账户体系;增加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要素的核算与分析;强调对非正规经济的核算。

  SNA-2008:包容性增长理念引领。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在包容性增长理念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0届会议于2009年2月发布SNA-2008。它涉及世界社会、经济、科技、环境、政治等领域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前沿问题。其发展表现在:结构上有所变化,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各种议题和核算内容上有所调整,吸收了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其他国际统计手册加强协调,保证了与用户需求更好衔接。

  二、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MPS模式:1952年至1984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照MPS模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52年,国家统计局刚成立,就在全国进行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调查,之后扩大至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核算,形成社会总产值核算。从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按照MPS模式开展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提供了一系列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以及国民收入积累率等重大关系资料,服务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编制了MPS的投入产出表、综合能源平衡表、主要原材料平衡表和消费品平衡表等,建立了综合财政统计。1983年,相关部门决定把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之一,并在国民收入核算资料基础上逐步编制全国和地方国民收入年度计划,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MPS与SNA混合模式:1985年至1992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我国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革,在继续实行MPS的同时,自1984年起着手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第一次核算SNA中的综合性指标GNP。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协作,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革,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这套方案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扩大了核算的范围、丰富了核算内容、改进了核算方法、提高了国际可比性。在这套方案中,MPS内容仍然占有相当的位置,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放弃MPS。

  SNA模式:1993年至2011年。我国采用SNA模式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MPS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管理的需要;第三,MPS的通用性与国际比较性日趋淡化。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7届会议通过决议:取消MPS,在全球范围内通用SNA。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从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根据SNA-1993,着手修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于2003年颁布《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它在结构上较严谨,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较丰富,涵盖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在操作上较可行,基本上满足了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发展理念模式:2012年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治理对国民经济核算提出了许多新需求,加之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已经执行SNA-2008,因此,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创新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于2017年7月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该体系丰富扩展了核算内容,更好地反映治国理政新思想;完善核算方法,更全面地反映发展新情况;引入新的核算指标,更准确地反映国民收入分配与使用情况;细化核算分类,更准确地揭示国民经济“家底”。

  三、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新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借鉴国外先进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和经验,加快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创新,健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建立数字经济核算,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数据成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可见,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资产化已成为建设数字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资产化旨在通过数据的交易与流通最大化释放数据的核心价值。数据作为生产活动成果和数据支出资本化以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面临挑战,许多指标受到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数据作为生产活动成果,需要用总产出和增加值等指标进行统计核算;二是数据作为生产活动成果,其使用需要计入中间投入、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三是数据支出的资本化将演化为固定资产、生产资产和资产。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流量指标,以及固定资产、生产资产、资产、国民财富等存量指标都受到影响。要创新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扩大核算的范围、丰富核算内容,建立数字经济核算。要重视“免费”产品的记录和评估;通过开发数字供给使用表,增加数字化在经济统计中的可见度,提高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可见性,将数字中介平台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建立全球化经济核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制度型开放机遇和深化国际合作机遇。由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和其内部交易,更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支持出现跨国模式,劳动力转移频繁并带来居所和资金的转移,以及知识产权转移和电子商务日渐频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界限,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带来新的挑战。针对跨国公司、贸易与全球制造、住户转移等相关问题,要核算国际标准货物进出口估价、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内部流动的处理、跨国公司集团内的转让定价、特殊目的实体和居留权的处理、知识产权产品的经济所有权、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记录、商业和无工厂商品生产商及其交易记录、全球价值链和增值贸易、全球生产安排的类型和非生产性知识资本的支付等,建立全球化测度指标,准确反映跨国公司行为,测度全球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传统领域的全方位影响,反映跨国公司、跨国资源转移、金融资本等一些具体影响。

  第三,建立民生福祉核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建立民生福祉核算:一是系统核算住户收入分配、消费和财富,编制住户部门资产负债表,测算住户未付酬家庭劳动;二是健全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教育核算;三是构建健康卫生核算,健康卫生核算体系由反映国家健康卫生状况的标准账户组成,它概括、描述和分析健康卫生体系资金运动,综合核算健康卫生体系的资金流向、分布、数量、效率及效益;四是建立福祉指数,综合反映全体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四,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构建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绿色GDP核算制度方法,弄清楚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状况,揭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内容包括:一是核算环境成本、环境质量退化成本与环境改善效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二是核算环境容量,揭示基于环境容量的环境承载能力;三是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生态绩效;四是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四是评价绿色发展政策效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建立代际核算,完善现代财税制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等财税职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柱;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建设我国现代财税制度,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代际核算旨在评估财税制度的可持续性和测算当代人与下代人所面临的财政负担,优化财政收支的规模与结构,减少财政赤字,确定合理的债务水平,评价养老保险政策的当前合理性和未来可持续性。代际核算重点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的财政政策对下一代造成多大的财政负担?二是,如果当代和下一代没有额外的损失或政府购买不削减,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吗?三是,什么样的财政政策能达到代际均衡,即下一代与当代面临同样的财政负担?四是,代际均衡的不同方法如何影响现在人在未来岁月里的财政负担?虽然代际平衡核算的历史不长,但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不仅积极研究代际平衡核算问题,而且将代际平衡核算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财税政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试图优化财政收支的规模与结构、减少财政赤字、确定合理的债务水平、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第六,建立社会资本核算,促进政治和社会建设。社会资本是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人际关系和共有信息等,它主要涉及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国家的法律体系、道德水准、民主制度、先进文化、民族凝聚力等都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它具有人文内涵,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反映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国家的“软实力”的关键要素。在微观层面上,社会资本主要通过改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宏观层面上,制度、司法体制、政府在组织生产中的角色均影响宏观经济的业绩和社会发展。从战略上看,社会资本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质量的社会资本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受到其他国家推崇,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为了加快建设社会资本,促进政治和社会建设,需要建立社会资本核算。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资本的估价理论与方法、社会资本核算账户设计理论与方法、社会资本核算账户的编制、社会资本评估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社会资本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社会资本的总量与结构研究及其效应分析。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