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发力点至少应部分转向家庭——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

2023-07-06 15:40:5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讯 2023年上半年已经结束。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总需求有所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市场对政策加码的预期升温。如何看待上半年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效力有所下降,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我国距“流动性陷阱”有多远?特别国债是否可行?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的方向和力度该如何把握?中长期来看,该如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居民消费?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进行了专访。

  上半年经济亮点与问题并存

  上半年经济表现如何?张明表示,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超出市场预期,4-5月份消费同比增速相对较高,但4、5月份整体上宏观数据不及预期,例如制造业、房地产与基建三大投资同比增速集体回落、CPI同比增速接近零而PPI同比增速接近-5%、M1数据与社融数据增速低迷等。

  降息以缓解实际利率上升

  对于市场热议的“流动性陷阱”问题,张明表示,当前中国的宽货币并未转化为宽信贷,M1同比增速显著低于M2同比增速就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不过,传统的“流动性陷阱”是指利率下降不能刺激居民消费、居民依然选择将钱存在银行。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空间显著为正,且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尚未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因此,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事实上,考虑到目前PPI同比增速下降很快,这导致企业融资的实际利率显著攀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央行有必要通过降息来缓解实际利率上升,否则居民与企业加杠杆的动机会持续较弱。

  政策积极发力,缓解内需不足问题

  内需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矛盾。为了缓解内需不足的问题,张明认为,中国政府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发力: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继续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确保2023年地方专项债的真实发行规模并不显著低于2022年、发行特别国债以提振消费、必要时突破3%的赤字率限制等;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应该立即大幅下调基准利率(例如50-100个基点),并容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适度贬值;三是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放松对开发商资产负债表三道红线的限制;四是更加妥善地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发行特别国债以提振消费

  张明认为,目前来看,发行特别国债来提振消费是非常必要的政策选项。具体方式是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财政部用发行特别国债募集资金,向中国家庭发行普惠性消费券。这种消费券并不要求必须用于特定行业消费,但会在6个月内到期。发行消费券的方式要好于发放现金,因为居民可能选择将现金存入银行。从疫情期间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实验来看,即使是绑定了特定领域的消费券,也有着很高的乘数,乘数大致在4-10倍之间。

  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发力点至少应部分转向家庭

  张明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一旦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行,宏观刺激政策的重点通常都是企业端。政策的假定是,只要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员工就能获得工资,消费就能得以保障。然而,上述链条之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在2022年达到第二个人口拐点,未来我国宏观政策的发力点,至少应部分从企业转换至家庭,从生产转换至消费。

  应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民营企业

  最后,张明表示,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税收的50%、GDP的60%、技术创新的70%、存量就业的80%和增量就业的90%。不难看出,如果民营企业不能发展壮大,中国的总消费就很难提振。因此,首先应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民营企业。其次,应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服务业领域,让民营企业找到充足的投资领域。再次,应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这意味着必须改变银行的贷款考核机制。第四,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领域的技术难题时,应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只要民营企业的发展前途光明,民间投资与居民消费就能够持续快速增长。(于勇 王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