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回应“高更三问”——读《社会性征服地球》

2023-07-24 08:41:3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瑾

  《社会性征服地球》
  (美) 爱德华·威尔逊 著
  朱 机 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庐文化
  2023年4月出版

  人类作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对于人类自身的追问也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保罗·高更的三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这是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在一幅晚期画作上的题字,也一直引发人们对于人类存在的无尽思考。高更原本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从文明中心巴黎来到文明边缘地塔希提小岛,抛家弃子,在人迹罕至“世界尽头”寻找艺术的新边界,最终成为一代大师。文明和野蛮的界限,在高更这里变得模糊甚至颠倒。对人类作为一种伟大存在的探索,也激发了社会生物学大师爱德华·威尔逊的研究热情,他在晚年重磅著作《社会性征服地球》中,就试图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回应高更的三个提问。

  对于“我们从哪里来”这个话题,人们已经没有太多争议,毕竟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问题在于,为什么人类作为一种后发的哺乳动物,可以成为地球的主宰?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好像稀松平常,因为人类有语言、社会组织、科学以及文明,自然可以在地球占据高位,但如果我们回到最初源头,一切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理所应当。

  作者就提出一个情景假设,假如有一群外星科学家在300万年前登陆地球,他们会认为地球的胜利者属于谁?作者认为,他们大概会觉得赢家属于蜜蜂、筑巢白蚁以及切叶蚁之类社会性昆虫。原因在于,这些种群不仅是昆虫世界占据绝对优势的超级组织,也是全世界最复杂、生态上最成功的社会群体。至于和人类有些关系的非洲南方古猿,当时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三亿年,却好像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但是,当这些外星专家转身离去时,变化发生了,有一支南方古猿的大脑容量开始持续攀升,先从500至700立方厘米攀升至1000立方厘米,随后又上升到1500至1700立方厘米,几乎翻了三倍。

  大脑容量的变化,使人类进化突飞猛进,我们也成为今天的我们。不过,社会性昆虫也始终没有退出舞台。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地球有两类社会性征服者,分别是社会性昆虫的祖先和人类的祖先,因为二者在生理和生命周期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沿着不同的演化路径达到了高等的社会化。“昆虫的真社会性是通过昆虫王后的个体选择一代一代演化而来的,而前人类的真社会性则是两种水平上的选择相互作用演化而来的,既有个体层面的选择又有群体层面的选择。”

  从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叠加的选择出发,我们也可以重新看清楚人类境况,理解人类的独一无二:“所有必需的预适应要全部发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每一个演化步骤,其本身都是一次充分的适应。每一步都要有一项或多项预适应作为前提,并按特定的先后顺序发生。”作者认为,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可以说是唯一在演化迷宫中走对了每一步的大型哺乳动物,这可以说是奇迹,也是史诗。

  那么成为人类要有哪些预适应?第一种预适应是陆地生活。第二是体型大,有足够的大脑,能利用火。比人类更复杂的物种据说是切叶蚁,它们甚至可以进化到用天生的设计能力建立起通风的“城邦”,并在其中进行“农业生产”。但即使如此,它们也没有创造出类似人类的文明,因为他们体型太小,无法利用火。第三是手的出现。作者认为这是灵长类动物区别于所有其他陆生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作者指出,真正符合科幻特质的外星人,要灵活运动,都必须有手,无论是什么形态的手。反思一下,具有触摸屏的苹果等智能手机之所以流行,也在于其符合人性,即使是孩童也可以直接用手指触摸屏幕无障碍传递信息。第四是食性的转变,也就是人类的食谱中加入了相当数量的肉,这不仅使人类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而且在获取肉食的过程中建立了合作,人类也因此成为分工细致的群体。第五是火的使用,火的使用也改造了人性,不仅使吃熟食成为人类的特性,而且也使人类有了营地生活,并进化出第六种预适应,那就是巢穴。

  作者指出,真社会性的动物都有巢穴,而营地遗址及其附属物只属于直立人,因为有了营地,使得劳动分工以及社交、等级、组织等行为更为加强与丰富。而营地的群体生活也使得各种分工合作与竞争结盟不可避免地发生迭代。作者认为,建立营地是发展出真社会性的关键适应性改变。所有发展出真社会性的物种,无一例外会先筑巢来抵御外敌入侵。它们和已经为人所知的祖先一样,在巢穴中哺育后代,离巢觅食并把多余的食物带回来和同伴分享。

  在作者看来,社会性是人类进化的关键因素,而且群体选择也是决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驱动力量。地球上能够演化出社会性的生物只有二十多种,而人类属于其中体型最为庞大哺乳动物。在很长时间内,人类的数量并不多,即使我们的前人类祖先也多次遭遇灭顶之灾。因此,作者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壮观而脆弱的成就”。可以说,人类进化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正是上面一系列前置条件以及机缘巧合造就了进化奇迹。

  说完我们是谁,很自然地需要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会走向何方?今天,马斯克等企业家正在计划移民火星,而《三体》之类的科幻小说则描述了外星文明的诸多面貌,在一些流行的观点看来,地球似乎只是人类进化的摇篮,而非终点。对此,作者的看法截然不同,他认为多次外星探索无果而返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而人类在地球小概率的演化历程,更是说明类似条件和文明在其他星球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未来地球就是人类永久的乐园。作者乐观地表示:“这一路上我们仍会对自身和其他生物造成许多伤害,但是凭着互相尊重的简单伦理原则、对理性的不懈运用,以及对真实自我的接纳,我们的梦想终将在自己的家园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通过科学还是人文路径,无论是借助艺术表达还是理性思考,人们对“高更三问”等代表全体人类对未知的无尽探索始终在继续。在这些充满智慧的探索者中,爱德华·威尔逊只是其中之一,并且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紧随其后,这也是人类文明赓续不休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