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预见与解释意外?——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2023-10-23 08:27:3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南芃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美)保罗·海恩 等 著

  鲁冬旭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

  购买食物,投资买房,跳槽,为孩子选什么学校……在我们习以为常又变幻莫测的生活选择背后,什么结果是意料之中,什么结果又是意料之外?有一种比运气更有逻辑的解释方法,它的名字是经济学。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一本出版半个世纪之久,至今仍畅销不衰的经济学通识教科书。这本书与其他教科书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强调了“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起到革命性的贡献。本书第一作者保罗·海恩秉持这样一个理念:经济学的精髓并不是生产函数、完全竞争均衡、价格接受者和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探索优化过程和交换过程背后的逻辑,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买家和卖家如何协作。

  只有个人才会做出选择

  一想到每天上下班的早晚高峰,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堵车。高峰期出现的拥堵现象,在本书作者看来,用来解释人们如何协作是一个极佳的例子。每一位司机都有自己的计划,并不需要知道别的司机要去哪里,以及开车的偏好。他只需要按照交通规则,注意附近几辆车的动向,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从经济学思维来看,高峰时段交通的最大特点不是“堵塞”,而是“流动”。若非如此,人们不会日复一日地在高峰时段上路,并总能到达各自的目的地。现在我们开启“上帝视角”,从高处俯瞰高峰期的车水马龙,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配每一辆车的运动。

  说到“看不见的手”,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虽然不是亚当·斯密发明的,但他是首位用经济学对社会协作做出全面分析的思想家。

  据此,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来了,所谓“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它是一套帮助我们思考分析复杂世界的技术,而不是一组结论。掌握这套技术的前提是,所有社会现象都产生于个体的行动和相互作用,而个体根据行为给自身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进行选择。经济学强调个人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单位,因为只有“个人”才会做出选择。

  经济学所关注的复杂世界,不仅包括金钱和利润、商业和金融,还包括研究人们的竞争性行为。事实上,经济学研究所有类型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产生的意外之果,也就是人们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没有预料到的副作用。

  比如,在交通系统中,每一位司机都希望能够快速、安全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每一位司机在行程中都会自行选择加速还是减速,并与其他司机保持互动。其间并没有一位虚构的中央交通规划员指挥大家应当如何行驶。复杂的交通状况是自发产生的,所有司机“只负责开车”,而他们的行为共同导致了这个“意外之果”。那么,当人们并没有共同目标,只分别追求自身利益时,究竟如何产生有序的结果?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对它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个人的选择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其他人的选择收益与预期成本,只要收益与成本之比上升,选择人数就会增加,反之则下降。几乎每个人都希望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举例来说,在超市选择结账口时,人们会选择离自己最近的结账口。但当很多人在超市排队结账时,人们会根据每个结账口的人数,自动去选择人数相对少的结账口排队。因为每个人都想节省时间,快点结账离开。因此,只要稍微改变某种选择的经济成本和收益,就能让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与其他人达到协调。这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经济学就是一门关于选择以及选择的意外之果的理论。

  好的出发点不等于好结果

  作者认为,出发点良好的选择,并不一定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

  比如,在美国纽约找间公寓相当困难。为了找到闲置待租的公寓,人们常常阅读报纸的讣告栏,以便尽早发现刚空出来的公寓,抢在竞争对手前面去求租。

  纽约市的出租公寓长期短缺,这并不是因为自由市场过程失灵了,而是因为市政委员会为了给中产阶级提供低成本的住房,几十年来一直努力推行房租管控。假设租客居住的公寓房租是每月700美元,随着社区人口增长,对出租房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于是,同一间房子的房租上涨至每月1000美元。但是,如果没有房租管控条例,租客会展开价格竞争,月租金可能会被推高到1500美元。这时候会有更多的公寓被推向出租市场,随着公寓的增加,价格回落到1000美元每月的市场均衡(出清)价格。

  但是,房租管控造成了公寓市场的供求失衡。从表面上看,租客所承担的房租是“低成本”的,但是他们寻找一间出租公寓的非货币成本很高,阅读讣告栏就是成本之一。此外,他们还将承受价格以外的其他成本。由于不愁公寓租不出去,房东挑选租客的标准可以是年龄、种族、个人习惯、是否养宠物等歧视偏好。

  市政委员会价格管控的良好出发点,并没有起到实际上降低房租成本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公寓的长期稀缺。关于价格与稀缺的关系,符合逻辑的理解是“没有人会把天冷怪在温度计身上,也没有人真的认为用蜡烛烤温度计就能在冷天里让整间房子暖和起来。这是因为人们对气温变化的原因多少有点正确的理解。然而,在某种商品稀缺时,人们却责怪价格太高,他们似乎认为只要执行价格管控就能解决商品稀缺的问题”。

  衰退不是死刑判决书

  经济学家研究隐藏的、未被人们看见的、意料之外的结果,其中许多议题可以从日常经济生活扩展到宏观经济表现。

  不论人们对经济增长持何种观点,经济衰退总是会令人感到痛苦。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平均五个劳动人口中,就有一个人失业。作者认为,经济衰退是错误选择积累的结果。经济体中的许多参与者错误地解读了市场发出的价格信号,这些错误聚集在一起,就导致了经济衰退。

  那么,错误为何会在经济体中累积?作者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鼓励企业家吞下了廉价的信贷,信贷越扩张,经济越“繁荣”。但是这种“繁荣”不可持续,因为实际的储蓄并没有增加。投资呑下大部分信贷,但是经济却无力消化咀嚼,于是整个体系“噎”住了。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累积成的。

  作者认为,衰退期不是死刑判决,发现错误的企业家会降低生产规模,解雇员工,甚至清算资本,这正是修正经济衰退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持续的时间并不一定很长,前提是政府不要过度干扰。1930年初,美国经济本来已经开始复苏,但美国政府在当年6月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结果国际贸易量锐减,农业生产受到冲击。此后,美国又推出加税、大幅收缩货币供给等政策,导致经济大萧条时间延续长达十年之久。

  价格信号就像交通信号灯,本应为人们提供信息,让人们更好地协调不同时间段的生产计划和消费计划。作者认为,扩张或收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资源的错误分配和协调的失败。因为,政策决策者通常会被他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局限,只能响应他们确实面临的激励机制,比如选票,这必然会造成出台政策的局限性和偏向性。

  在解释社会的运作方式时,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参与者都是以理性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在作者看来,政府也是如此,与私营企业一样,政府生产商品和服务,需要为获取资源而竞价,并且其提供的商品也面临需求曲线。

  那么,从经济学角度看,在社会运转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以警察保护服务为例,如果仅在“个体”间自由交易,就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山姆的邻居付费了,而山姆无论付费与否,警察在巡逻时,山姆都在享受警察的保护。不要忘了,所有交换都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限制了社会中能够发生双赢交易的数量。在个体交易成本过高的时候,政府是一种利用强制权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具有奥地利学派风格,强调市场过程的动态性以及企业对市场过程的影响,所秉持的公共选择理论具有鲜明的“弗吉尼亚政治经济学派”风格。但是书中极少出现哈耶克、布坎南等人的大名,关于“学派”“主义”也甚少提及。全书行文简洁直白,绝无令经济学门外汉望而生畏的数据与术语堆叠。字里行间时不时出现一位对授课内容提出异议,甚至做起白日梦的“同学”,有着教科书里罕见的幽默与轻松。

  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是一套帮我们跳出惯性思考的概念工具,帮助我们预见和解释社会行为的意外之果。这本书更加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因为“导致大部分损失的不是无知,而是对错误的事情深信不疑”。更进一步,对经济学思维方式本身,我们也必须抱持这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