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尔:一个毁誉参半的“逆行者”——读《逆势者:彼得·蒂尔传》

2023-11-13 08:26:5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吉

  《逆势者:彼得·蒂尔传》
  (美) 马克斯·查夫金 著
  岱 冈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7月出版

  中国读者是从《从0到1》这本书知道彼得·蒂尔的。他是硅谷一位出色的投资人,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他是与埃隆·马斯克有过合作的“PayPal”的核心成员,是马克·扎克伯格创业初期的伯乐,很早就下注了脸书,他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杰出校友、创业导师以及全球级的畅销书作者。

  从蒂尔的身上可以看到硅谷精英群体的基本面:禀赋独具、白手起家、雄心勃勃、富甲一方,通常他们还拥有改变世界的志向与力量。

  在许多方面,蒂尔都堪称功成名就、人生得意,他在创业致富、商业投资、社会观察、趋势研判上的心得与方法论也值得人们借鉴。对马克思·查夫金这位《彭博商业周刊》首席科技记者而言,蒂尔从人格到经历有着多面、矛盾、复杂的特性。当越来越多人的看法趋向一致,觉得蒂尔是一个完美的独立思考者、卓越的金融投资客、冷酷的硅谷有钱人时,查夫金却更关心另外一些令他震惊的问题:蒂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来到硅谷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失败的金融从业者,他后来是如何玩转如此大的权力?蒂尔到底信奉什么,以及这些信念在硅谷本身到底有多么根深蒂固。

  这正是查夫金创作《逆势者:彼得·蒂尔传》的初衷。有鉴于蒂尔在硅谷圈中发挥的作用,又加之其本人备受人们关注却又神秘莫测,不论是称颂他、追随他、模仿他,还是恐惧他、批评他、诋毁他,查夫金都想以公允和专业的方式去还原一个真实的蒂尔。

  至于书名用到的“逆势者”一词,灵感取自蒂尔一贯的思维模式,它往往也与决策、判断的方法论紧密相关。你可以将其理解为“逆向思考”或“反向思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从众皆是对它的具体诠释。不过,蒂尔也在多个场合表示,他的“逆向性”可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为之,他自己也鼓励大家能反传统、反常规地去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可想而知,“逆向性”并不是指一时兴起或意气用事,具备“逆向性”的人要拥有健硕的大脑、敏锐的眼力、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尤其是最后一项,它的要求远超常人,因为只有凤毛麟角者才能坦然面对不被众人理解乃至误解的处境,在人们普遍朝向一个方向时,他能毅然决然地选择另一边,那个他坚信正确的方向。

  查夫金在书中记录的几个细节可以为蒂尔素来的行事风格添个脚注。比如,乔布斯曾告诉毕业生要跟从自己的内心,但蒂尔的观点恰好相反,他反驳道:“不要对自己太实诚,你要自律,要培育内心,呵护它,而不是盲目地跟从它。”又如,针对乔布斯关于死亡的建议,蒂尔认为,要接受这一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要过好每一天,就像你会永远活着一样”。蒂尔认为,采取这种世界观意味着你得善待周围的人,就好像他们也会长久地陪伴着你,你会投入时间去建立历久弥坚的友谊,并从这些关系中得到最好的人生回报。

  蒂尔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该争取什么、又不该迷信什么。沿着查夫金追寻蒂尔何以成为“少数派”,又如何在“逆向道”上行稳致远的线索,人们会发现,蒂尔很早就表现出聪慧过人、心智老练但又寡情傲娇的一面。查夫金在书中提到,在学业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中,蒂尔被普遍认为是最优秀的,他的成绩和考试分数都是最高的。在朋友们的毕业纪念册上,除了写下“今年夏天再见”和“很高兴与你相识”之类的话,蒂尔还会写下“也许你会缩小一点点和我的差距”。

  这些细枝末节的事例无一不指向蒂尔“逆势者”的人设有先天造就的命定性,当它遇到具体事情时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后来一系列的成功则又为蒂尔不按常理出牌、杀伐果断的行为赋予了美化渲染的效果。对于那些崇拜并乐于效仿蒂尔的年轻粉丝们来说,蒂尔过人的智商、冒险的胆识、充分的自信以及略带偏激的想法,是很多人无法复刻与模仿的。根据查夫金在书中的记载,蒂尔在读大学时就对国际象棋和政治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如果说下棋让他获得脑力激荡、对局博弈的快感,那么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辩论、发表观点则使他有了归属感。总之,早在20多岁时,蒂尔就表现出许多与同龄人不一样的一面。他高强度、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攻读学业,对通常大学生活的音乐、喝酒、谈情说爱以及交友都不怎么感兴趣。他参与学生刊物《斯坦福评论》的编辑工作,并将其从一份风月八卦小报打造成为讨论政治文化的严肃学刊。即便他后来继续选择留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读书,那也只是出于一种“策略选择”而非真的喜爱,因为他认为自己仍旧习惯做一名本科生,只想怎样才能拿到A,怎样才能在法学院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说道:“也许我被法学院吸引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精确地按顺序排名。”

  在查夫金写出蒂尔的传记之前,德国人托马斯·拉波尔德也出版了类似的作品《彼得·蒂尔传:改变世界的逆行者》。两位作者虽然都不约而同地用“逆向”一词为蒂尔定位,但本书却以丰富的场景描写,细致的人物刻画,宽阔的叙事视野以及精到的事件分析,让蒂尔的形象更为立体、饱满。尽管查夫金擅长硅谷、科技业方面的人物报道和专题写作,但这本书已不再局限于对蒂尔在商业、投资领域如何获得财富功名的记录,而是把蒂尔视作一个商业奇才、一位对当今美国互联网业甚至媒体圈都有十足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以及透过他成功,发现哪些准则、方法和理念可以被总结和借鉴。

  诚如查夫金在该书的前言所提及的,我本以为蒂尔的密友们都会殷勤地赞美他,可结果是,他们普遍的反应并不是羡慕,而是恐惧!“他们告诉我,他们很怕他。他是那么强大,报复心又是那么强。”这就是蒂尔。在结尾处,查夫金对蒂尔评论道:“在他建立的世界里,按照他的定义,成功取决于一种意愿,或者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即摆脱关系,自己单干”。你可以喜欢或厌烦蒂尔,但我们不得不认可且接纳这样的角色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