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评级公司发布最新经济展望:中国经济延续复苏有诸多有利因素支撑

2023-12-15 08:31: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忠

  张大伟 制图

  14日,惠誉、中诚信国际和中证鹏元等国内外知名评级公司集体发布了最新经济展望。其中,惠誉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至5.3%。展望明年,中诚信国际和中证鹏元评级均认为,中国经济仍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

  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处于触底回升阶段。2024年中国经济延续复苏有诸多有利因素的支撑,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传递出积极信号。但同时经济复苏依然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需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托底与支撑作用。

  中证鹏元评级总裁李勇认为,展望明年,预计中国经济增速仍将在5%以上,全年CPI中枢在1.5%左右,财政赤字率将突破3%,新增专项债规模3.8万亿元至4万亿元左右。

  惠誉上调今年中国经济预测

  全球知名评级公司惠誉在最新的12月展望中将2023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上调0.4 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上调0.5 个百分点至5.3%。同时,惠誉对2024 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提高0.2 个百分点。

  惠誉表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复苏重获动力,实际GDP 同比增长4.9%,高于惠誉9 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的4.0%。鉴于近期消费、工业生产及劳动力市场态势改善,2023 年GDP 增速有望略高于5%。

  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和10 月的数据表现尚可。零售销售增长在7 月下滑至约3%后,10月同比回升至7.6%;10 月工业生产增速处于4.6%的稳健水平;此外,信贷增速(惠誉调整后的指标)在前四个月持平于9.1%后,于10 月同比升至9.3%。

  中诚信国际亦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今年将轻松破5%。“今年中国经济没有实现‘报复性反弹’,但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表示,由于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复苏过程呈现出一定的波浪曲折。

  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或仍将为5%左右

  闫衍表示,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存在多重挑战,但在拖累因素的减轻、经济生产端的韧性、新旧动能的转换、前期稳增长政策效应的释放以及后续政策发力仍有充足空间等一系列积极因素支撑下,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或仍将为5%左右。

  李勇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仍然强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在稳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进”与“立”,就是要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李勇同时说,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有所显现,须进一步畅通经济堵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增强经济活力。

  惠誉博华工商企业部执行总监常海中预计,2024年中国货币供应总量将会继续保持相对克制,不会“大水漫灌”。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预计2024年央行将继续降息,考虑到美联储极有可能最晚在2024年下半年开启降息,届时中国存贷利率将获得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明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成为各方共识。

  闫衍建议,在明年的各项宏观政策操作中,财政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以有效应对与化解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周期性、结构性及趋势性问题叠加,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二是地方债务风险仍然突出,需财政政策继续发力为化债留出一定空间;三是供需失衡仍存,需求偏弱、价格水平持续低位,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继续发力;四是地方财政承压、保民生压力不减,也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常海中预计,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宽松,支出会更多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等领域倾斜,同时将更加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其实,2023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已预示了财政政策将比以往更加积极进取。惠誉博华预测,今后中国财政赤字率将不会拘泥于所谓的3%束缚,而会根据经济增长情况相机抉择。2024年,中国财政赤字率有望保持在3.5至3.8%区间,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闫衍也认为财政政策还有充足的发力空间。

  数据显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政府部门杠杆率特别是中央政府杠杆率偏低,按照政府部门负债率为60%以及实际GDP增速为5%测算,2024年我国政府部门债务空间约为9.6万亿元。

  在上述背景下,闫衍建议,2024年我国狭义赤字率可安排3.6%,赤字规模超过4.8万亿元,赤字分配应进一步向中央倾斜,让更多的宏观调控职责回归本位,其中中央赤字规模安排4万亿元,地方赤字规模安排0.9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额度建议保持3.6万亿元至3.7万亿元左右的较高水平,保障存量项目资金接续,满足其他创新用途、优化支出结构,使用上进一步提高资金效益、发挥投资撬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