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从“700米的20年”到“2万户的228”,城市发展从一个个触手可及做起

2023-12-15 10:45:18 来源:话匣子微信公众号 作者:汤丽薇

  引子

  深冬的一个周末,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走进大学路起始端上的一家大隐书局,点上一杯咖啡,看向窗外,此刻的街区已被阳光洒满,来来往往的人们衣衫轻简地从窗前经过,这一天的上海气温接近20度,暖冬的气息,让薛侃想起家乡福建,也让他意识到自2019年12月来到上海,成为杨浦人已整整四年。

  3个“不匹配”和4个“力”

  相比本地干部对区域的熟悉,薛侃四年来一直在拼命“补课”,实地调研、查阅史料、请教专家,如今他对大学路上的小店铺如数家珍,对杨浦滨江上的每处设计了如指掌,也对曾经的“2万户”工人新村历史倒背如流。但在越来越“本地”的同时,他也会时常以一个“旁人”视角去看杨浦当下的发展和未来的布局,因为客观才能避开认知的盲区。

  近日,在录制《2023对话区委书记》访谈中,薛侃就主动直面转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3个“不匹配”。

  “杨浦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对创新有更深刻的认识,有更大力度的突破。最近我们围绕主题教育对创新发展之路做了深入调研,发现当前杨浦创新存在: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的能力与大科学时代的新要求不匹配、创新的贡献度显示度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定位不匹配、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与区域科创资源不匹配。杨浦要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这3个‘不匹配’必须要跨越过去。”

  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全过程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全方位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全要素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全领域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针对3个“不匹配”,薛侃以4个“力”进行破题,这些抽象的表述,在具体落地中就是杨浦打造空间载体、提供人才服务、制定匹配政策的一个个实招。

 

 

  700米的20年

  大隐隐于市。此刻这家大隐书局名字的寓意,和薛侃心中的杨浦发展步调恰有一种不谋而合,而合之处就是“定力”,大隐者在闹市中寻求本真需要定力,区域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之下,不被短期利益或是外物所诱,同样需要定力,这样才能契而不舍,驰而不息。

  书局一角,一位坐定后就拿出笔记本不停敲打键盘的年轻人或许不会知道,门外的这条大学路,是在经历了20年的坚守后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2003年,这里还是复旦大学围墙外的一个铁路货运场,上海城建局的一家机修厂和一些企业的仓库也分散于四周。

  2003年,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海军军医大学这些一流高校虽然云集周边,但院墙内的顶尖人才却很少与区域发展互动,这片“含着金钥匙”的大学城,并没有找到最契合的“那扇门”,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创新中心。

  同样是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杨浦建设成为知识创新区,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随后,杨浦区联合香港瑞安房地产集团,从开辟这条700米的路开始,踏上了由“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创新杨浦”转型的征程,一干就是20年。

  “杨浦最初是工业立区,工业逐步退出后,发展的动力靠什么?丰厚的资源就是高校,高校的科技资源、知识外溢,在我们杨浦能承接、能沉淀。如今这里变成了一条有烟火气,有人文景观、也有科技创新流淌的特色街区。”在薛侃眼中,这条路所走的转型之路意义非凡,“我们可以从它的前世今生看出杨浦创新之路的艰难。”

  难在哪儿?最早就参与大学路项目的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要建造生活和工作交融在一起的大学路沿街SOHO是与当时政策矛盾的。我们希望大学路要有浪漫的‘巴黎左岸’气息和创新创业的‘硅谷’氛围,要在户外设置外摆,但当时的管理人员认为这是违规的跨门营业。”

  这些在今天看来几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年却是一次次开荒拓土,而在这场开拓之路上,杨浦的党员干部们也拿出了最坚定的转型决心,一次次突破现有政策的局限。

  给予沿街SOHO住宅和商办功能的特批,实现“居改非”政策的突破;让茶室、餐馆、咖啡店、酒吧的客人们能在户外自在地享受阳光和月光,冲破“跨门营业”的束缚;没有人气,就“无中生有”一年搞超过1000场活动,“轰炸式”地打出一番天地……

  同一时期,围绕大学路周边的“创智天地”项目也正式筹划起来,这在2003年是一个概念极为超前的知识社区。罗康瑞回忆,2004年春节后不久,时任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与他有过一次难忘的对话,“安杰书记告诉我,他在全区大会上表态:‘这个项目是杨浦最大的发展机遇,老工业区能否转型成功,在此一战!’”。

  “前任们当时有胆识、有魄力,开启了杨浦的科创之路。”薛侃这样感慨道,作为接棒者,一刻不敢忘记这份初心。

  20年的披荆斩棘,让“三区联动”这个最初文件中的理念,幻化成一幅幅鲜活的景象。大学路一家家店铺的爆满,紧邻公寓的一盏盏灯火,高校学生走出教学楼骑上共享单车,闻着路上的菜香、咖啡香、书香,几分钟后就到了实习的企业或是创业的孵化器,还有一栋栋挤满创新企业的写字间生动诠释着“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700米的溢出效应,能量惊人!

  今天,以它为原点蔓延开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已覆盖周边8.2平方公里,云集了B站、字节跳动、声网、优刻得等5400多家企业,区域年度总产值破3000亿,超过15万知识工作者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三区联动”正从初期的“破墙”,走到智力和产业的“接力”,实现“学城、产城、创城”更高层级的融合。

  一以贯之,是杨浦二十年如一日对创新的坚定、坚守与坚持。

  280米与5个触角

  “这对面就是抖音大楼啊,抖音我天天用,没想到在杨浦。”新江湾城三门路空中连廊上,一位湖北籍大叔将手机镜头对着不远处一排建筑群连拍了几张,这次“打卡”只是源于他等候小孙子学下棋时的一次闲逛。

  “旁边那个瘦高的大楼是干什么的?”他操着乡音好奇地问。

  此刻,薛侃也正对着这幢“瘦高”的大楼,“这是未来杨浦的第一高楼,280米,它和旁边那幢250米高楼是美国铁狮门公司建设的双子塔,未来将打造成现代办公商业综合体,建筑体中部镂空的部分像一双熠熠生辉的金色眼睛,凝视着未来。”

  “看来杨浦真的很厉害。”对于大叔来说,就算不知道这些楼背后的意义,但眼前的这种气派,已经让跟随子女刚刚定居杨浦的他感到“没来错”。

  这个有着5个触角的连廊,真的“很厉害”。与传统过街天桥不同,它与周边空间是无缝衔接的,“触角”伸向五岔路口的各个街区,以步行楼梯、双向扶梯、垂直电梯、穿越绿化的曲径坡道、宽阔的阶梯景观平台等多种形式,同附近的办公楼、街区、绿化深度融合在一起。

  夜间高空俯瞰,银白色的金属桥体在灯光的渲染下,宛若一枚悬于空中的钻石,于是它便有了“钻石连廊”的雅号,与五角场的“彩蛋”遥相呼应。

  “钻石连廊”实现了物理空间的“连”,更要实现产业之间的“联”。

  “未来这里集聚的产业也是钻石级的。有抖音、哔哩哔哩、叠纸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有丘成桐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还有耐克、汉高等一批实体经济龙头企业。用‘连通’推动‘联通’,政府搭平台,促进区域内的企业建立合作。比如,声网与B站、抖音等合作,为他们提供实时互动云服务;抖音助力耐克拓展了线上销售渠道。企业主体紧密抱团联接,找到它们可以互相支撑的要素资源。”薛侃说。

  企业、机构凝聚形成的合力就是最坚实的创新策源力。地方政府负责“阳光雨露”,各类创新主体负责“茁壮成长”,杨浦在当好重大科技创新“后勤部长”的同时,也将全力当好“战略合伙人”,不断提升专业化对接的能力,制造更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爆点”。

  “我儿子是做研发的,现在就在这旁边的高校工作,来的时候奖励了十万块钱,还安排了一套住房呢。”大叔在临别前骄傲补上的这一句,以一个小小的点折射出杨浦创新政策的力度。

  “2万户”的“228”

  “只见一轮落日照红了半个天空,把房屋后边的一排柳树也映得发紫了。和他们房屋平行的,是一排排两层楼的新房,中间是一条宽阔的走道。”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小说《上海的早晨》曾这样描写过当时工人新村的模样。

  在杨浦长白新村街道,就有一片这样的地方——228街坊,它是1952年上海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作为上海现存唯一的成套“二万户”历史风貌住宅,它承载着“工业杨浦”一代奋斗者的光荣与梦想。

  时空穿梭70余载,等待这个老旧街坊的不是告别,却是新生。

  “这里的更新,不仅完整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空间肌理、公共属性,也延续保留了社区内开放共享的建筑理念和风貌特色。长租公寓、生鲜蔬菜集市、餐饮美食、艺术培训、休闲健身、中心绿地……业态功能几乎满足了全年龄段、全时段、多价格层次的各类需求。”对于228街坊的重生,薛侃倾注了不少关注,在他看来,这个“样板间”对于杨浦老城区更新有着极强的示范意义,将人民的需求“圈入”15分钟慢行范围,不仅是一种时间的尺度,更是一把幸福的刻度。

  “喵……”228街坊西北角一栋17层的保障性租赁人才公寓“创寓228”,时不时传出一声声懒洋洋的猫咪叫,公寓三楼,电梯口的雕塑、墙上的壁画到处都有猫的元素,原来这是专设的爱宠楼层。

  “读懂”人才,是杨浦的坚持。照顾好喵星人,也正是一种“读懂”。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才诉求,公寓会每个月向租户发放问卷调整更新服务。不喜欢倒垃圾,洗不干净衣服,希望可以在楼顶阳台种菜或是烧烤……一一记下,一一安排,“创寓228”启用不到半年,450套房间实现入住率96%,已经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王牌之一。

  如今在“228”,你会经常看到一些看似违和的祥和场面。

  年轻人在草坪上懒洋洋地带着耳机晒太阳,阿姨大叔们却投入地玩着社区举办的跳房子比赛;年轻人穿着随便的在面馆、馄饨店里侃侃而谈,老人们则打扮精致的在精酿啤酒屋里聊着家常……在这方包容多元的天地里散发着一种最质朴的生活气息,这气息会带给人一种原始的亲切与踏实,也因此留住人、留住心。

  “我来这儿的次数不算少了,这些生动的场景总能唤起人对幸福的感动。要想让生活在杨浦的居民幸福越来越浓,就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实现创新发展再出发,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再出发,党员干部必须要有重振杨浦‘一股劲’,这股劲是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拼劲、闯劲、钻劲、韧劲。”薛侃说。

  傍晚,一轮落日温暖地洒在“创寓228”的顶楼阳台上,几个小伙子围坐一起玩着剧本杀,几个姑娘坐在阳台的野营区说着笑着;街坊的健身馆里,几名上海理工大学生结伴而来,练起二头肌……未来杨浦将有更多存量空间被盘活,杨浦的“一股劲”也将成为无数个触手可及的支撑,承载起属于新生一代的光荣与梦想。

  图片来源:杨浦区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