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我在药店煎膏方——走近上海煎膏非遗传承人

2024-02-08 21:52:5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王墨璞嘉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王墨璞嘉)春节临近,上海黄浦区的一个小街巷里人头攒动,颇为热闹。青老年人三五成群,排着队都奔着一个目的——开膏方。

  冬令潜藏,人亦应之。在江南地区,冬季食用膏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膏方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海派文化亦将一纸膏方调制出别样风味。

  图为蔡同德堂仿古式店门

  1986年,樊杰入职新世界旗下蔡同德堂当煎膏学徒,经过近40年勤学苦练与传承坚守,如今已成为上海市煎膏非遗传承人。

  每天清晨,樊杰踩着晨曦的微光,步入煎膏房。每每迈入房门,他便一改在房外的腼腆,整个人都健谈和鲜活了起来。一道门,隔绝了嘈杂,更是揽得一屋浓郁的药材精华。寒冬腊月,这一方小天地却是热气腾腾。十几口直径约50cm的紫铜大锅,咕嘟嘟地冒着热气,与窗外透入的寒意碰撞出一缕缕水蒸气。

  春节临近,樊杰每天全部的工作,都围绕着这些大锅展开。浸泡、煎煮、榨汁、烊化、过滤、熬制、浓缩、收膏、装入容器、凉膏……樊杰需要将每一人份的中药饮片进行反复煎煮、去渣取汁、蒸发浓缩等流程后,加入蜂蜜或冰糖以及一些贵细药材,将中药饮片的精华浓缩成半固体状的膏滋药。

  “一勺膏滋,十碗汤药。”一人份的膏方,从药材浸泡到熬制封装,需约一天时间,其中需要煎膏师傅一直盯锅操作的熬制步骤,至少耗费8个小时。膏方讲究“一人一方一锅”,为了保证每一份膏方的品质,冬季需求量大时,樊杰和同事们经常起早贪黑,以保障膏方供应。

  图为煎膏技艺“滤”

  “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费心费力去学习煎膏了。”蔡同德堂办公室负责人薛仁彦指着铜锅旁细心观察火候并不时搅动竹板的小徐说,这是樊师傅现在最珍惜的徒弟。煎膏的工作量繁重,需要有耐心、沉住气。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越来越稀缺的品质,正在将煎膏手艺推向失传的边缘。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蔡同德堂副经理徐雄杰介绍道,堂内曾尝试引进自动化的制膏设备,但是由于设备体积过小、药材浸泡和挤压不够充分等原因,膏方药效受到了影响,因此一直坚持由老师傅全流程手工煎熬膏方。“经过多年反复实践,蔡同德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改进,手工制膏工艺更加完善,熬膏时间更短,药效保留更全,品质也更为统一。”徐雄杰说。

  在煎膏房外,一排排熬制好的膏滋排列整齐,等待静置变凉。黑棕色的膏滋表面,无糖结晶出,没有不溶物,光洁如镜面。樊杰向记者表示,膏滋的好坏可以通过膏滋表面轻易判断。品质好的膏滋,经过多道细心地加工工序过滤药材,表面会很纯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并服用膏方。蔡同德堂的膏方销量逐年上涨,2023年门诊人次同比2022年上涨66%,同比2021年上涨26%。”蔡同德堂经理朱英姿介绍,品质信赖、名医坐诊为堂内带来更多稳定的客源。

  “今年膏方销售高于去年,与消费者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传统文化回归的潮流有关。”上药雷允上连锁药房负责人任德兰也向记者表示。每年位于上海市的155家雷允上连锁药房都会参与华氏雷允上膏方节,部分门店还设有名老中医为市民现场把脉,好不热闹。

  随着大众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高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推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药疗和预防保健,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和性价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膏方作为传统中药滋补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药效受到广泛认可。服用膏方的群体正在从中老年人逐渐扩展到年轻人,其中更是不乏白领群体以及儿童。

  2024年春节前后,茯苓轻湿膏、雪梨膏、睡前膏、阿胶膏……销售走俏,深受消费者喜爱。一款款功效不同的膏方,或作为工作一年的自我犒劳,或作为春节的贺礼,被送上人们的餐桌,为新春增添一份独特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