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观察家 | 激发消费潜能 释放内需潜力

2024-02-21 08:26: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 徐 策 肖 慧

  □ 2023年,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稳健复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且持续扩大,消费增长空间巨大;服务消费、银发消费、数字消费、县域消费需求有望加快释放,打开消费增长新空间,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 2024年,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应从四方面发力,提升其在扩大内需中的主动力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二是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三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多措并举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

  一、2023年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回升

  2023年,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稳健复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其中,服务消费发挥引领消费复苏的“龙头”作用,线上消费和数字消费创新保持活跃,智能化、绿色化带动商品消费加快升级,不同消费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的消费诉求。

  (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2023年,我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出台了《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为消除消费障碍、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提供政策保障,推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消费稳步复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达到47.1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2%。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超出资本形成总额2.8个百分点,弥补了由于国际贸易下滑带来的外需疲弱的影响。我国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服务消费发挥引领消费复苏的龙头作用

  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集聚性、接触性服务消费得到较快释放,餐饮、住宿、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复苏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服务零售额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14.2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住宿等服务消费表现亮眼。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20.4%,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客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增长82.6%。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三)线上消费和数字消费创新继续保持活跃

  线上消费增速快于线下消费,网上零售额占比有所提升。2023年全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直播带货等新消费模式更加成熟,兴趣电商、即时零售、闪购等新模式加快发展,持续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170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的151家建立了直播基地,全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1.98万亿元,占网络零售额的18.3%,拉动网络零售额增速7.7个百分点。

  (四)智能化、绿色化带动商品消费加快升级

  商品消费在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在全球手机销量连续多月下行的背景下,我国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7.0%。此外,2023年,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亦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13.3%和11.2%,均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五)不同消费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的消费诉求

  当前,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呈现出日益多元、细分的消费诉求。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中国新零售白皮书》显示,2023年居民对于品质升级的需求不变,但更重视真实需求,不同消费群体行为差异较大。Z世代(18岁至28岁)对即时性要求更高,喜欢探索未知,Y世代(29岁至43岁)注重体验,X世代(44岁及以上)注重绿色可持续。总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热衷于购买电子产品和体验前沿科技。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京东2023年度消费观察》显示,2023年体育消费市场中不同群体的喜好存在明显差异,年轻人开启慢节奏运动,带动相关品类成交额增长,比如太极棍、太极剑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高净值人群热衷极限运动,带动了潜水面镜、溯溪鞋、滑水板等品类的成交额快速增长,成为我国运动消费市场中新的增长极。

  二、2024年多重因素支撑消费稳定向好

  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加之人口结构转变、数字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服务消费、银发消费、数字消费、县域消费需求有望加快释放,打开消费增长新空间,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一)中等收入群体稳步增长对消费拉动作用增强

  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按我国14亿多人口的基数计算,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30%,低于一些发达国家60%左右的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以消费为主导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的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会超过50%,在整个居民消费中的贡献率将接近80%。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将对消费增长产生显著拉动作用。

  (二)人口结构性变化孕育新的消费需求增长机遇

  人口结构变动对消费市场影响深远。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显现,对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需求日益高涨,未来服务消费增长空间巨大。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激发银发消费潜力。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银发族用户占比提升,营养保健、健康服务等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将带动医疗、康养等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家庭少子化趋势明显,导致家庭消费需求的改变。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主流。由于家庭成员较少,家庭消费需求变得更加精致和个性化,更倾向于购买高品质、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例如健康、旅游、教育、娱乐等。同时,小型化家庭也更倾向于节约时间和精力,选择网购、外卖等便利化的消费方式,以及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品,智能消费给消费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数字化驱动传统消费升级及新型消费崛起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使得原有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渠道、消费内容等被重新定义并加速升级,数字消费孕育而生、持续壮大。2023年是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实施的起步之年,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持续夯实,数字化渗透到千行百业,数字消费已经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和全过程。比如,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型零售业态层出不穷,直播带货、即时零售、智慧医疗、数字文旅等新热点、新亮点不断涌现,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自动驾驶等泛智能消费新场景和新范式异军突起,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2024年,在数字赋能和消费升级双轮驱动下,数字消费将为内需增长打开空间,推动供需匹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激发县域居民的消费潜力

  新型城镇化蕴藏巨大内需潜力。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发达国家基本在80%左右,未来仍有10多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研究显示,每1个农民带1个配偶和1个子女在城市定居,大约能够拉动消费支出4.4万元。如果按照每年一千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来测算,将带来增量消费需求超过4000亿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美团研究院《2023年县域生活服务消费报告》显示,从订单层面看,2019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县域生活服务消费订单占全国的比重从2019年的23.8%上升至2023年的30.6%,订单量五年复合增长率超40%,高于全国增速水平。从消费者层面看,2019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县域地区平台上有交易的消费者数量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4.7%,高于全国21.2%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电商平台下沉渠道迅速发展,县域消费将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同时也要看到,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仍将面临较大增长压力,房地产市场继续处于转型和调整阶段,一定程度上制约消费增长。展望2024年,市场普遍预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有望再创新高,迈上50万亿元台阶,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将可能有所回落。

  三、2024年激发消费潜能的四大着力点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应从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提振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等四方面着手,激发消费潜能,推动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一)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新的消费增长点

  新型消费具有的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发展持续性和循环畅通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更新升级的速度更快、牵引带动创新的范围更广、促进供需匹配增长的可持续性更强,能够为中长期需求增长创造新空间。

  下一步,一是壮大数字消费,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完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千兆光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及应用场景。探索服务消费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托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打造数实融合的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快推动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商圈、智慧场馆、智慧景区、智慧社区等消费新空间。

  二是培育绿色理念,促进绿色消费。培育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推广机制,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扩大绿色低碳消费产品有效供给。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传授和推广绿色消费经验,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是优化健康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以科技创新扩大健康消费产品供给,加速体育健身、健康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产品迭代。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推动在线问诊、远程医疗、智能医疗等新业态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健康服务供给和能力水平。

  (二)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大宗消费作为消费中规模最大、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门类,既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主战场。下一步,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一方面,通过提供研发资金支持、优化审批流程、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持续做好消费品质提升和消费售后管理等,以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提升消费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电等消费品,从而形成消费拉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各地应依据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实际消费需求,加大力度推出大宗消费优惠补贴政策组合,特别是要抓住消费旺季,做好政策宣传,激发消费活力。

  (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受收入制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是提振消费信心的关键,也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基础。下一步,一方面要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更好地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依托技能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普通高等院校等公共平台,构建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培训体系,增强青年群体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基层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消费倾向高、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加大税收减免、适当增加消费信贷、加强社会保障等宏观调控的力度和精准性,发挥好再分配效应,切实降低居民负担,增强消费信心。

  (四)多措并举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

  营造便利、放心的消费环境,有助于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激发居民消费意愿。

  下一步,一是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便利的消费环境。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逐步完善以商业综合体为引领、核心商圈为支撑、社区生活圈为基础的城市商业体系。加快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新建和改造一批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村级便利店。优化商贸、物流、交通等设施空间布局,构建高效顺畅、城乡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

  二是完善重点服务消费领域服务标准,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服务质量,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重点领域服务质量标准,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持续推动创建放心市场、放心商店、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放心工厂,加快形成退换货、质量追溯、明码标价、监管、评价的放心消费制度闭环。

  三是夯实金融服务支撑,助力消费回暖升级。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金融服务和开发消费金融产品,满足合理消费资金需求。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消费场景的落地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徐策工作单位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肖慧工作单位系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