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观察家 |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

2024-02-22 08:05: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 徐 策 孙 蕾

  □ 2023年,我国不断推动政策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外贸新动能加速培育,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取得成效;我国引资规模仍处历史高位,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加码,对外承包工程进展良好;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服务业对外开放日益深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合作更加紧密

  □ 进入2024年,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通对外经贸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制度争取更广阔市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内外融合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一、2023年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2023年,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加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不断推动政策创新、引入资源、促进效率提升、提供优质供给,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一)外贸新动能加速培育,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取得成效

  我国外贸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2023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货物贸易优化升级,积极扩大进口,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进出口整体保持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8万亿元,增长0.6%,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进口17.98万亿元,下降0.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79万亿元。中间品进出口占比达61.1%,保持在历史高位;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3.1个百分点,达53.5%。

  二是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两个“首次突破”。2023年,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外贸“新三样”的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近30%。有进出口实绩的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达到64.5万家。

  三是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全托管、AI+跨境电商、产业带+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数字可交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3%。

  四是国际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2023年,我国完成世贸组织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与厄瓜多尔等四国新签或升级自贸协定,发布关于加强数字和绿色领域国际经贸合作的首个中国方案,获得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

  五是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1月,商务部等14部门确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重庆、新疆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旨在推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创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当前,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其中,上海将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与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在保税区等重点领域推进便利化举措,压缩通关时间、畅通内销渠道。北京以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依托,探索数字贸易内外贸融合发展新范式,以数字技术促进内外贸协同联动。浙江累计培育六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827家,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84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广东建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合作机制,拓展“湾区标准”清单,持续提升三地制度、规则、标准对接水平。

  (二)我国引资规模仍处历史高位,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

  我国引资规模仍为历史第三高。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0%,但规模仍为历史第三高。从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2.1%和12.2%。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43.7%、8.9%和4.1%。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从来源地看,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4.1%、81.0%、31.5%、21.4%和17.1%。

  外企对中国市场怀抱强烈信心。

  一是外企看好中国市场未来增长。中国贸促会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所有指标满意及以上评价占比均较三季度有所提升。从市场预期看,近70%的受访外资企业看好未来5年中国市场情况,环比上升约1.8个百分点;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有所上升或持平的受访外资企业占比超过90%。

  二是外企在华投资意愿强烈。2023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稳外资和扩大开放政策的推出,中国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投资中国。《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3》显示,当前超90%的受访企业计划将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其中5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三)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加码,对外承包工程进展良好

  我国对外投资较为活跃。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0418.5亿元,较上年增长5.7%,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169.9亿元,增长16.7%。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40.9亿元,增长28.4%。2023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保持高速稳定增长,显示出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保持积极态度,且投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态势良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38.8亿元,增长8.8%,新签合同额18639.2亿元,增长9.5%。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305.2亿元,增长9.8%,新签合同额16007.3亿元,增长10.7%。此外,2023年,我国企业共向境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7万人,比上年增加8.8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11.1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3.6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4.1万人。

  (四)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服务业对外开放日益深入

  自贸试验区加速中国的开放和改革。商务部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先后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新格局;累计部署34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向全国复制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190条压减到27条,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准入大幅放宽;海南自贸港推出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2023年前三季度,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5.65万亿元,增长4.6%,占我国外贸比重提升至18.3%;海南自贸港进出口增长20.3%。近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中国自贸试验区研究报告指出,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独特的创举,加速了中国的开放和改革。

  高标准服务业开放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2015年至今,我国已有11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实现从1.0到2.0的迭代升级,近50项全国首创性政策实施、70多个全国标志性项目落地、90多个功能型服务性平台建立,50多项体制机制创新逐渐形成,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11个试点示范省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3.2万亿元,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69.7%;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08.5亿美元,占全国服务业引资的比重为55.6%。其中,北京作为国家服务业开放的“探路者”,率先探索了示范区1.0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迭代升级示范区2.0方案。2023年11月底,国务院印发《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围绕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兴业态规则规范等六方面提出170多项任务举措,标志着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进程进一步加速。

  (五)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合作更加紧密

  经贸合作日益深入。一是合作规模稳步扩大。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19.5万亿元,增长2.8%,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46.6%。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40.9亿元,增长28.4%。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305亿元,增长9.8%,其中节能环保类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长28.3%。二是合作日益紧密。2023年全年,我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签署绿色、数字、蓝色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备忘录23份。截至2024年1月26日,累计与2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与5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投资合作工作组,“丝路电商”伙伴国增至30个。

  设施联通初具规模。一是中欧班列等国际多式联运稳步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145列,发送货物174.9万标箱,运量已超2022年全年总量。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运量持续大幅增长。二是“丝路海运”网络持续拓展。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海运”航线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30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港口企业、智库等加入“丝路海运”联盟。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

  二、2024年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新环境新形势新挑战

  进入2024年,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新环境新形势新挑战。首先,2024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国际贸易摩擦或加剧;其次,一些国家“脱钩断链”行径变本加厉,我国相关产业链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或将受到更大阻碍;再其次,我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或面临绿色壁垒;最后,地缘风险或持续上升。

  (一)2024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加大,跨国投资低迷、国际贸易摩擦或加剧

  展望2024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将面临高通胀、高利率、高风险、低增长的态势。1月上旬,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2.4%。联合国1月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利率居高不下、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国际贸易不振、气候灾难多发,对全球经济构成严峻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3年的3%小幅下滑至2.9%。2024年,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加剧、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预计将持续低迷。贸易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近期红海航运通道受阻等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出现,均会对全球贸易活动形成干扰。我国有不断创新的广大外贸主体,外贸综合竞争优势依然突出,外贸新动能加快聚集,外贸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不过,2024年外贸“新三样”或将面临国际贸易摩擦。

  (二)西方“脱钩断链”行径阻挠产业界和企业间的正常投资经营活动

  2023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一再鼓吹供应链“脱钩”,开启了新一轮“脱钩断链”行动,阻挠产业界和企业间的正常投资经营活动。预计2024年,我国相关产业链企业在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时,将面临更大阻碍。

  (三)企业进入欧美市场或将面临绿色壁垒

  展望2024年,全球开放的趋势由关税、投资准入的边境上的领域,逐渐转向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政策等边境后领域,其中环境政策尤为明显。2023年2月,欧盟推出“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将通过提出“净零工业法案”、建立净零工业学院、设立欧洲主权基金以及发展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等措施,为其成员国提升净零排放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制造能力创造更有利的环境。2023年5月,欧盟订立《修订碳排放交易体系条例》《建立社会气候基金条例》《海上运输排放条例》,并将于2024年落地。2023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未来的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必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盟市场。自2023年10月1日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试运行,过渡期到2025年底,2027年至2034年逐步全面实施。该机制在原有钢铁、铝、水泥、化肥及电力五大类的基础上,新纳入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基本涵盖目前所有基础重工业品类,并且还计划在正式实施后继续扩大品类。2023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将自2027年起实施英国碳边境调节机制,初步涵盖的产品大类包括铝、水泥、陶瓷、化肥、玻璃、氢气、钢铁。上述政策最终将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发展,我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将面临绿色壁垒。

  (四)地缘风险持续上升,我国对外开放面临较大挑战

  展望2024年,我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地缘风险持续上升。一是2024年迎来“全球选举年”,美国大选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今年,美国、俄罗斯、印度等约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选举,涉及20多亿人口,变数较多。其中,最大的地缘政治来自美国选举。美国大选结果将对其内政外交、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全球。二是乌克兰危机持续、中东局势升级,粮食和能源价格持续波动。乌克兰危机方面,1月29日,欧盟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2024年7月31日。乌克兰危机持续将继续对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产生影响。中东方面,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红海局势升级,联合国贸发会议警示,红海危机正给本就脆弱的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带来破坏性影响。目前全球油价尚未完全反映红海紧张局势的升级,上述事件可能成为重新定价风险因素的催化剂,国际油价或受较大影响。

  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了新使命和新担当。下一步,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通对外经贸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制度争取更广阔市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内外融合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一)打通对外经贸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针对当前稳外贸稳外资领域的短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方面政策,提升监管便利化水平,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贸易伙伴的紧密合作和联系,满足其发展制造业的现实需求,实现优势互补,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行业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丝路电商”、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三是积极回应外资企业诉求,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优化境外已上市药品境内生产申报程序。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推动跨境人员流动,为外籍人员来华投资置业旅游提供便利。

  四是巩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挥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支持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为世界”,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

  五是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二)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制度争取更广阔市场

  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精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梳理并清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妨碍对外经贸活动高效展开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等问题,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二是积极加入多边国际关系协定,深化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深度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改革,努力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获取公平地位及争取更多的正当权益。

  三是进一步打造并运用好自贸区、港口等对外开放高地,使之在推进制度创新与对接国际成熟规制方面发挥探索示范作用。

  (三)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内外融合发展

  中国加快对外开放融入全球,需要加强内贸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形成更富有弹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韧性,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同步发展。

  一是立足于国内统一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以国际通行的视角对各类企业实施监管、提供服务,推动国内市场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技术交流,积极推动国内市场开放和发展,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

  三是通过与国际高标准规则交流互动,不断完善外向接轨的市场体制建设,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形成内外融合发展。其中,尤其要加快完善对接国际碳关税的碳税机制,以及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指引,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一是优化贸易商品结构,积极扩大优质商品进口,促进贸易均衡发展。推动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过境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更好促进贸易畅通。

  二是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与更多国家商签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协议。同时,推动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扩大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三是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提质增效,优质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强绿色基建、新型基建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聚焦环保、农业、卫生、教育、减贫等领域,鼓励企业优先实施惠民生项目。

  四是充分发挥重要平台的“窗口”作用,继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等重大展会,支持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

  五是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巩固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继续扩大自贸区网络,不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徐策工作单位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孙蕾工作单位系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