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2024-03-11 07:47: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文彬 黎灵希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 高松

  “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单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持参与者。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于激发科研主体活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普遍而基础的意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提出建议,进一步深化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科研项目管理对研究目标、任务和成果有明确要求,对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包容度仍不足。”高松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到,使用经费均凭票报销的方式,审计机构对项目资金使用相关性存在刻板要求等问题,这加重了科研人员的事务性压力和责任风险。

  高松表示,在现实的科研生产中,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为科研活动提供多项保障性资源,是科研人员正常并可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目前,各承担单位跟科研活动相关的运行成本得不到有效补偿,这不利于持续激发科研承担单位的组织创新活力。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高松提出了优化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解决方案建议。他表示:

  首先,赋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包括在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等。一是结合科学研究特点,按研究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减少对项目中期检查与考核,鼓励长期潜心研究;二是扩大科研经费“预算包干制”试点范围,尤其对青年学者前期科研项目更多实行“预算包干制”,鼓励青年学者找准研究方向;三是建立国内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审计验收检查标准,减少各级管理部门重复多头检查,让科研人员的精力更多回归到科学研究,同时降低国家整体行政成本。

  其次,完善运行成本补偿机制,激发科研承担单位积极性。准确定义间接费用的内涵和细项,并逐步增加间接经费的比例,明确规定间接费用中可用于补偿承担单位运行成本的比例;适当调整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开支范围,给承担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允许直接经费用来分担与项目运行相关的日常水电和实验室使用成本;扩大科研结余资金的使用范围,允许按照承担单位自有资金使用,分担人力、房屋等运行成本。

  最后,在鼓励自由探索和持续放权下,加强信息公开与诚信建设。例如,健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制度,建立科研诚信与项目申报管理、全国个人征信挂钩的机制,保障科研长期健康发展。

  创建世界一流“国际眼科医学中心”

  致盲眼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有约六亿近视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与年龄相关的眼病仍在增加。

  “然而,多数眼病发病机制不清,影响诊疗效果,且眼科高端诊疗设备和药物主要依赖进口。我们的眼病基础研究和诊疗技术亟需突破和颠覆性创新。”高松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国内高水平眼科中心,创建世界一流的“国际眼科医学中心”。

  高松介绍,实际上,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国家、乃至国际眼科医学中心的条件和基础。我国眼科在国家重点关注的几个领域研究水平已经走向国际前列,如医学人工智能、再生医学、生物信息等。

  高松建议,国际眼科医学中心的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设一流的眼病诊疗平台,二是构建国际眼科医学研究和研发转化平台,三是推动建设高层次复合型新医科人才自主培养平台,四是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眼科学院。

  “要提升疑难危重眼病的诊治能力,结合‘百千万工程’,将优质医疗资源和适宜技术下沉,全面提升我国疑难眼病的诊疗水平,助力实现健康中国。”高松说,希望形成眼病防治和近视防控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并进一步向全球辐射推广成为“国际技术标准”。

  高松表示,国际眼科医学中心建设,要围绕我国和全球健康战略需求,设置重点研究任务,开展高水平“以我为主”的国际科研合作,重视产学研转化机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引领国际前沿科技领域。

  针对目前新医科在交叉和前沿科技领域的任务需求和人才缺口问题,高松表示,一方面要加快本土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吸引和聚集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眼科可作为医工结合试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应在继续保持文理医工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在多学科和跨院系交叉、医教研产融合、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医—教—研—产—管’的良性循环。”高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