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趋严致A股持续回调 接下来买什么?
随着证监会再次启动两融检查,银行也接到监管层通知要求加强信贷投放管理,严管资金流入股市的消息在市场的流传,沪深两市股指本周的走势可谓跌跌不休,周四沪深两市股指再度双双下行。
1月29日,上证指数在跌破3300点整数位的同时,还留下了一个不到8个点的跳空缺口,两市成交也萎缩至5000亿元的量级。市场上认为蓝筹股的估值基本修复到位,存量博弈明显抬头的观点开始日益增多,A股或正通过腾挪的方式来实现热点的切换,市场操作难度也随之骤增!
从股指周四全天的表现来看,沪深两市股指全天均处于周三收盘点位下方运行,弱势特征较为明显,券商、银行、煤炭石油等蓝筹板块继续成为资金主要流出的目标,整体跌幅居前。
近来市场流传的证监会再次启动两融检查的消息无疑是本周股指不断下行的重要诱因,尽管证监会给出申明称不宜过度解读,但市场对此的理解显然更为谨慎。
中银国际分析师张戬等认为,2015年新年开始之后,A股市场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在上周市场受两融风波影响大幅波动之后,近两日市场又出现明显调整,市场分歧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市场热点出现转换,在大盘蓝筹股调整的同时,近期成长股表现强势,创业板在2015年以来涨幅超过17%。
近两日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受到消息面的扰动影响:银行收紧伞形信托导致市场对增量资金规模更加担忧,并引发市场情绪明显回落。此外,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连续贬值、去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等因素也对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短期来看,市场情绪快速回落之后存在一定的修复空间,在春节前负面消息较少、年初相对充裕的流动性背景下市场短期仍有惯性上涨空间。
但从中期来看,资金牛市基础动摇的逻辑依然成立,市场已逐渐逼近中期平衡点,中银国际坚持牛市只剩尾巴的策略观点,在蓝筹的估值基本修复到位之后,市场存量博弈色彩明显抬头,市场正通过腾挪的方式实现热点的切换。短期可重点关注白马成长股的配置方向。
目前白马成长股主要集中在电子、医药、食品饮料、计算机、家电、汽车等行业中。首先,许多白马成长股调整时间达一年之久甚至更长,在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市场上涨行情中涨幅偏小,具有较强的补涨动力;其次,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白马成长股的相对估值水平大幅回落,相对市盈率基本回落至历史的低点附近,相对市净率也回落至历史平均水平以下,白马成长股的估值优势明显。
此外,在目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提升过程临近尾声、中期市场风险加大的背景下,白马成长股因估值水平较为合理同时基本面支撑较强,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容易获得市场共识。
监管预期致市场分化 大蓝筹还要买吗?
受证监会再查两融业务消息影响,1月29日沪深股指震荡下跌之势不减,沪指更失守3300点关口。虽未重现10天前“两融风波”后的大面积跌停,但以券商为首的金融板块仍全天领跌,资金已连续多日出逃。
震荡调整期中纠结着的不仅是投资者,还有券商分析师们。年初,券商分析师还齐齐看好增量资金助推的这轮牛市行情,但此时阵营却出现分化。国泰君安率先放手大蓝筹,转向推荐中盘蓝筹和成长股,兴业证券也建议在“风停”之时应关注成长股龙头。
另一端,看淡两融监管冲击坚守大蓝筹的券商也不在少数。股市频受冲击,大蓝筹究竟还值不值得留,成了目前市场最热的话题。
牛市“旗手”国君转向
本月16日,证监会曾公布对45家券商两融业务现场检查和违规处理情况,12家券商被点名受处罚,对于事后的股市暴跌,市场至今还心有余悸。
1月28日盘后,“再查两融”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牵动市场情绪。证监会晚间随即证实,称近期将对剩余46家券商的融资类业务开展现场检查,但同时强调这是“日常监管工作”,不宜过分解读。
1月29日大盘再现疲态,早盘沪深两市跳空低开,全天呈现横盘震荡。虽在电力煤炭、交运等板块带动下,沪指曾欲突破3300点,但明显萎缩的成交量削弱了上行动力,银行、券商和保险所在的金融板块全天领跌,且近期资金流出的趋势显著。统计显示,券商指数已连续6天走跌,29日当天资金净流出26.84亿元;银行指数连续4天走跌,29日当天资金净流出26.72亿元。
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增量资金进场放缓,在投资者纠结着是走是留之时,已有券商迅速转头调向。
本周内,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乔永远连续发布研报和快评,强调市场风格将重回2013年模式即回归alpha逻辑,并由存量资金主导。而在未来存量资金博弈格局下,有业绩支撑的中盘蓝筹及成长股将会有更好表现。
回望三个月前,国泰君安于2014年11月下旬率先确立看好牛市行情的立场,并热推了非银金融、生态环保、大健康及高端制造等板块。12月初A股迎来波动,此时国泰君安以“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为题,推荐了增量资金偏好驱动下的轮动行业板块,包括银行、交运、房地产及建材、煤炭钢铁等。去年12月至今的市场涨速放缓背景之下,结合一行三会政策变动和短期风险偏好的调整,国泰君安则提前布局起防御术,推荐起食品饮料、医药家电等板块。
乔永远还在29日发布的快评中称,从去年10月至今的三个月行情中,无风险下行驱动增量资金进入市场的进程已逐步放缓,当前市场正从增量资金逻辑转向。而此时证监会对两融业务的再次检查,将对市场逻辑造成较大影响,使存量资金博弈格局进一步确立。
大蓝筹还拿吗?
从两融监管收紧而改变策略风向的,并不止国泰君安一家。最令市场过目不忘的,是长城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朱俊春在19日提出的,“上周我们还是大盘坚定的拥护者,但是‘黑天鹅’事件后,我们坚决不要脸了,做卖方的就不能要脸。脸面重要还是投资收益重要?”
朱俊春在当时研报中提出,证监会查两融本质是规范股市杠杆行为,并非禁止或者打压,经过治理的资金面仍积极向上;但股市短期上涨逻辑被破坏,中期看涨不变,但要意识到融资影响的不仅仅是券商或整个金融板块,而是近几个月大幅上涨的传统板块,协同效应下会出现齐跌的走势。
而当“两融风波”再次来袭,大盘仍无强势的招架之力,持续并幅度加大的市场波动中,券商对主题投资机会提升的共识已基本达成,但对于前期受宠的传统大蓝筹看法分化却在加大。
“短期有意义的事除了卖出,还包括资金流入流出带来的风格转换。这一次恐不在金融股中轮换,也难在金融基建股中轮换,而是要在市场的整体风格中做轮换。资金必然流出,流出的部分资金必然流入某些板块,建议关注传统消费和成长蓝筹。”朱俊春称。
在方正证券的策略周报中,分析师却坚称政策冲击不改趋势,继续坚持蓝筹,并强调1月仍首推银行和保险为主的金融板块、房地产、公用事业及环保,“市场基本背景仍然为流动性持续改善和政策偏宽松,短期监管短期冲击不改上行趋势,风格仍偏向蓝筹,市场仍有机会。”
在1月19日两融风波首次冲击股市时,兴业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忆东曾定义为“预警式的假摔”。他认为当天的急跌并不会是波段调整的开始,市场趋势不会逆转,可反弹力度要视增量资金进入速度而定。
对于后期市场的投资策略,张忆东仍坚持着年度策略报告中的成长性行业龙头公司和新兴行业方向。对于市场更为关注的大蓝筹的配置,张忆东则提出了略显保守但也相对安全的“不割肉、等风来”打法。
“大盘蓝筹股风险短期内不大,但上涨仍需要新的催化剂,至少我们认为1月份仍会是震荡格局。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割肉减仓,那就真的是减在地板上了。现在有一点煎熬,特别是满仓大盘蓝筹和那些‘风口上的猪’的投资者,是要拼耐心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