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二季度再度降准可能性较大 银行股价值凸显

2016-04-20 11:4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中信建投发布银行业报告认为,大行的业绩增速已逼近低于1%,进一步逼近零增长,股份行业绩增速也在个位数徘徊,城商行得益于小基数,仍保持了两位数的高成长性。而上市银行整体加权平均增速受占比较高的大行拖累,已经跌落至仅1.71%的年增速,受息差和资产质量的双重压力下,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

  二季度银行业核心关注点前瞻

  债务周期运行下,杠杆率高企的非金融企业面临着两大化解手段:供给侧出清和需求侧托底。伴随着此轮去杠杆,银行业二季度的核心催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伴随供给侧改革下的系列对冲银行信用风险上升的缓释渠道: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落地,拨备覆盖率的下调,债转股的小范围推开,混业监管落地防止跨市场风险,其他债务处置方案的出台;(2)债务货币化手段,关注二季度信贷投放,再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等。

  风险缓释良药之一: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一、目前政策进程:信息披露指引的“出炉”,基本符合之前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和模式》报告的预期,随着信息披露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有利于扩大投资者范围,调动市场活性,提升处置回收水平。预期二季度,中行的首只试点会率先落地,其他银行也会相继跟上。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当期净利润的影响?非常有限,能否提高处置回收水平将成为关键。影响范围约在-1%到3.5%的区间。

  风险缓释良药之二:债转股的小范围特批

  媒体报道首批债转股规模预计1万亿,主要是面向国企,多为关注类及正常类贷款。1、在一定假设下,测算显示:不良的生成率将持续下行,降幅达8%。2、银行直接债转股增厚银行净利润7%左右。尽管利息收入减少,但节省拨备,不考虑债转股退出贡献,将增厚净利润7%左右。3、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各级资本充足率大致下降0.29%。

  风险缓释良药之三:混业监管格局落地

  一、银行影子的监管:中国银行运营的理财产品存在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本质仍是表外存贷业务,其销售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5年底,理财资金账面余额为23.50万亿元,较2014年底增长56.46%,这与刚性兑付叠加在一起,再加上总体上不够透明和缺乏监管,可能成为金融市场的下一个风暴眼,在现有监管体系的划分下,风险穿透不到位,跨市场风险的防范不力。二、混业监管是填补监管真空,降低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改革或于二季度推出,或参考英国模式:可能的整合路径:(1)初期逐步整合“三会”监管职能并剥离微观审慎职能。(2)央行下设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委员会(宏观审慎)和审慎监管局(微观审慎)。(3)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一国金融监管体系持久稳定的根本,此方案符合构建审慎监管框架的要求,同时体现了混业综合监管的趋势,符合国际金融改革的趋势和理念。

  风险缓释良药之四:其他债务缓解方式推进

  通过去杠杆与加杠杆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跷跷板,实现企业部门高杠杆率和居民部门低杠杆率的再平衡。目前不平衡的主要来自:(1)国民储蓄率过高。(2)股本市场发育比较晚。一、直接融资模式推进:(1)社会融资结构情况:间接融资仍为主体;(2)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高企。2、房地产去库存推进下,实现居民部门加杠杆。

  债务货币化之一:二季度信贷投放预测

  政策组合拳下,去杠杆将持续,信贷投放节奏和速度都将适度。维持全年新增信贷约11.5-12万亿的预期。预计整体一季度投放高基数的前提下,全年投放节奏调整为4321,预计2季度信贷投放规模总计约为3.5-3.6万亿。

  债务货币化之二:二季度再迎降准窗口(1)外汇占款下降是基础货币缺口的主要原因:人民币汇率有所企稳,但美联储6月加息呼声再起,趋势性贬值压力依然存在,外汇占款或将延续流出趋势。(2)3月以来公开市场大量净回笼,4月为财政存款上缴高峰:3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大量净回笼7800亿,且每年的4月份至8月份都是财政性存款上缴高峰,若公开市场不加大资金投放,且4月中有大量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央行或“再留后手”驰援流动性,二季度再度降准的可能性较大。

  中信建投认为,守住系统性风险和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的底线下,银行业目前的股息率水平亦较为可观,显现类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价值,并且在二季度风险缓释手段陆续落地的预期下,利于降低投资者对银行业潜在资产质量的担忧,维持银行业业绩正增长的底线。二季度银行业配置价值显现,维持“增持”评级,核心推荐组合为:招行,浦发,民生,平安,宁波。

  证券时报声明:

  文章提及的内容及个股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