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籍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诵读《一封“嘉”书》

2023-05-09 10:33:08 来源:上海市浙江商会 作者:

  4月28日,以“‘嘉’在长三角 智创‘兴’未来”为主题的2023上海·嘉兴城市推介大会暨嘉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如约而至,再次向全球展现嘉兴的开放活力、创新动力、城市魅力和发展潜力,向海内外企业及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发出诚挚邀约。

  “我的根深深地紧握着那片山、海、湖相依的土地……”随着嘉兴海盐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深情朗诵《一封“嘉”书》,大会正式启幕。在朗诵中,杨玉良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也表达出对嘉兴“坚守文化,锐意创新”和“畅通产学研,构建新优势”的发展期许。 

 

  点击观看

  大家好!

  我是嘉兴海盐人杨玉良,今天的一封“嘉”书,请由我读给您听。

  如果有人问起我对故乡的情感,我依然会引用舒婷女士的《致橡树》作为回答: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

  这几行诗句,我在2009年复旦大学的就职演讲中,也曾用于抒发对复旦的情感。

  这或许是一种奇妙的交织——独立探索的科学态度和深情相拥的根脉信念。

  根,紧握在地下

  我的根深深地紧握着那片山、海、湖相依的土地。

  绵延千里的中国大运河在“嘉”乡抱城而过,“千年大运”滋养出乌镇、西塘、月河等极具江南韵味的中国古镇文化,历史厚重了嘉兴。

  “此间曾著星星火”的烟雨楼台,见证了“嘉”乡“百年好禾”的奋斗历程,历史选择了嘉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嘉兴在“中心”,“嘉”人们津津乐道的当代谚语表达了“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决心和信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殷殷希冀着嘉兴。

  坚守文化,锐意创新

  我的故乡有2500年文字记载史和1700年建城史,曾经年少的我谨为匆匆感悟。

  作为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我,机缘巧合地在近年来沉浸于中华古籍保护工作中,我在领略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尝试投入着科技创新的力量。

  例如: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修复方法,现有的修复人员按全国1000人、每人每年10册算,中华古籍需要修缮几个世纪。

  今天,我很自豪地告诉在座各位:我们团队在近几年,发展了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方法。同时,我们在浙江成功地复原了中华民族最好的纸张之一——开化纸,它在寿命上至少可达2800多年。

  我也相信,这些成果也一定能够为“嘉”乡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其“源远流长”。

  既然是家书,那么我难免要表达对“嘉”乡的期待:

  “坚守文化,锐意创新。”这应该算是我的第一个期待吧。

  叶,相触在云里

  我的叶与故乡的初次相触,是在与嘉兴的万凯新材料科技研发合作上。

  是故乡的魅力,开启了我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大门,这些企业几乎遍布浙江,让我作为一株木棉、不管生长哪里、都会感知到:“浙”里有“嘉”!

  畅通产学研,构建新优势

  我的理解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是书架上的优雅,将需求凝练成为具有共性的课题、并予以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无论在“973”还是“863”项目中,或是在与国有、民营企业的互动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真正地实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产业价值。

  我的故乡在7000年前就人工驯化了稻谷,无双国士袁隆平先生在现代培育出了闻名遐迩的杂交水稻。

  聚焦今天的嘉兴,无论是根植在嘉兴近20年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还是近年来引进的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或是即将竣工的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在这些平台上起舞的新“嘉”人,可能都在思考着:历史文化造就了区域的特质,而科学文明让我们跟上乃至引领现代的潮流。

  这期间,需要培育的是科学文明得以发扬的创新文化土壤,那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是“硬币的两面”,也是祖籍嘉兴的李叔同先生“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精神写照。

  所以,我的第二个期待是:“畅通产学研,构建新优势。”

  “嘉”在长三角

  我的“嘉”,在“浙”里,在长三角。

  嘉兴人是有理想的。理想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它照亮我们脚下的道路,使我们不致在世风流俗中迷失方向。追随理想,在创造中需要定力与魄力并举,形成“平衡张力”。

  我坚定地相信,我的“嘉”乡在文化、教育和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踔厉前行的进程中,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元更坚实的动力。我自己也将继续满怀深情地投身高分子基础科学研究,期待助力我的“嘉”以智创而“兴”未来!

  智创“兴”未来

  最后,我依然希望用曾经为麻省理工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第九任校长康普顿的一段话来致敬我的“嘉”乡:

  “当你离开每一块营地时,她都应该比你初到时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