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在巴黎


  《移民空间的建构》  巴黎温州人跟踪研究  王春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读《移民空间的建构:巴黎温州人跟踪研究》

  ⊙赵青新

  对巴黎温州人的社会考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王春光长期以来的课题。他早年就以温州老乡身份“打入”巴黎温州人圈子,根据实证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于2001年出版了《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的跨社会建构运动》。《移民空间的建构:巴黎温州人跟踪研究》是他的新作。

  法国是欧陆移民大国。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工业革命时期,就有一拨又一拨的劳工从北非、阿拉伯、远东等地区纷纷涌入法国。法国移民总人数最多的是北非移民,大概占移民总数的47%。根据王春光在2013年9月对法国移民官员的访谈,中国移民总人数在法国移民总人数中大排第七或第八位。

  移民的“问题”困境是多样的,可归类为经济困境、社会包容困境、文化理解和接纳困境、政治参与困境。不过,对巴黎温州人来说,赚钱是第一需要,摆脱经济困境要远远放在其他需求之前,解决其他方面的社会融合问题也往往是为了达到经济目的。

  1983年,温州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当年年底,温州全市就发展出乐清柳市五金电器市场、苍南钱库综合商品批发市场等十来个农村专业市场。1986年春,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温州考察之后,在《瞭望》杂志上著文称之为“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王春光说,“温州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市场”,要靠“做”市场来开拓一条道路。那么,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中,温州人是如何建构自己的市场和产业,以怎样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呢?“温州人在巴黎‘做’市场和产业的经历,足以彰显他们的一些行为和生活逻辑,为我们找到一些相关的答案。”

  王春光把温州人“做”市场的方式概括为“附着型成长”——指他们依托于当地社会的一些条件而建立自己独立的市场。裘花夫妻是王春光选择的一个典型样本。裘花是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第一届女大学生,然而她在大学读了两年半后就决定放弃学业,赴法与丈夫一起在异乡打拼。当时裘花丈夫经由过继给伯父的方式申请到法国居留。起初两口子生活很艰难,衣食无着,心理落差可想而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入法国的温州人,要想在巴黎立住脚,通常要借助“三把刀”(皮衣、箱包和厨师)。皮衣和箱包主要是中低档产品,是犹太商人和巴黎时装界因利润不高而选择退出的领域。温州人一向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浙东南俚语,指小格局里做出大场面)。温州商企最初的创业不动声色,但他们的触角很快伸向各个角落。裘花夫妻一开始办了一家小型皮包加工厂,后来在巴黎3区庙街一带开店。庙街因为温州商人聚集而形成了流动的产业区,许多东欧和非洲商人慕名来此批发。裘花发现直接从中国进口要比自己生产成本更低,于是夫妻俩做起了专业外贸生意,如今他们主要从义乌进货。与裘花夫妻经历相似的温州商人有很多,小小的庙街装不下,他们就联合起来在93区的奥贝维耶勒的商贸市场建起了大规模的“温州城”。

  从街区经济到商城经济,是巴黎温州人经济的一大飞跃。巴黎温州人从过去的制造加工阶段进入全面商贸阶段。奥贝维耶勒商城扩大了巴黎温州人经济活动的空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更多巴黎以外的顾客。巴黎温州人的“小生意”因此被置于中欧贸易的“大环境”里,成就了在《移民空间的建构》中提及的各种各样的商业成功案例。王春光特别强调了中欧贸易的意义。其他族群的移民同样也有借助祖籍国开展商贸的,但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发展速度赶得上中国,也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那么大的制造业、商品量和巨大的市场。根据本书提供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中欧双边贸易从2003年的1252亿美元升至2013年的5590亿美元,中国对欧出口从722亿美元增至3390亿美元,自欧进口从530亿美元提至2200亿美元。在这10年里,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一直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样好的贸易机会和条件,当然让巴黎的温州商人获益匪浅。

  除了祖国这个“大靠山”之外,巴黎温州人的另一优势是族群竞合力。华侨习惯抱团,建立各种互助组织,强大的关系网成为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的伦理,在海外华人群体中非常盛行。譬如,裘花夫妻最初就是在大伯帮助下去法国的。裘花在巴黎站住脚后,她的兄弟姐妹也在巴黎和其他地方做起了相关生意,形成了一个以熟人圈为主的生意网,而这又进一步支撑着她的生意。巴黎温州人以同族、同乡、同业的连带组织为中心,以诚信忠义为准绳,一个人带动一家人,一家人带动一村人,一环套一环,这个“网”就越来越大,往外扩散。这种辐射式经济的网状扩散结构,不仅对温州商人有利,对巴黎的经济发展同样也有好处。巴黎的温州人在很大程度上复兴了法国中低档服装和箱包业,为法国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温州商人的兴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随着全球化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这种抢先一步的优势在不断缩小。近几年,“温州模式”的速度和能量有所减缓。熟人伦理固然带来了连环效应,但在现代商业的情境里,根据远近亲疏的原则谈生意打交道,是否依然有效呢?从业技术门槛低,不良竞争与内耗就会增多,怎样尽可能避免?互联网连通世界,电商营销迅猛增长,传统外贸怎样面对挑战?巴黎的温州人大多属于家庭团聚移民、非正规移民和经营移民,他们最初的、最重要的追求是改善经济生活条件,尽管温州移民可能比其他族群多一些优势,但避免不了文化融合问题。那么,在保存“根文化”的同时,如何塑造群体的共同身份,减弱主流社会的排斥力度,构筑更加安全、更有保障,也更有发展机会的移民空间呢?这些都还有待于继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