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近50家基金公司新发规模低于10亿元,管理规模缩水的基金公司也达到44家。然而,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禀赋,通过持续营销撬动规模逆势增长。
困顿行情中,新一轮浮动费率基金产品来了。交银基金、富国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基金公司相继发布公告,旗下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将于近期发行。这表明,在8月底获批的20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产品将很快与投资者见面。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近期业内最受瞩目的事,莫过于头部公司竞相掀起的ETF费率战。
“几年前,QDII的投资者更多是高净值客户或者是有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客户,今年却变成了一个全市场热议的话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海内外市场行情的差异性。”面对热度陡然上升的QDII投资,沪上某基金经理如是说。
最新披露的公募基金中期报告显示,不少明星私募基金大手笔买入ETF。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昔日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周应波掌舵的运舟资本旗下有两只产品进入该基金前十大持有人名单,其中运舟成长精选1号持有1.19亿份,运舟顺势2号持有0.46亿份。数据同时显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大家人寿保险、中信保诚人寿保险等多家险资也出现在该指数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
回顾过去几年公募行业的发展,多位基金经理由于投资风格契合市场热点,短期业绩较为亮眼。在渠道的大力营销下,这些基金经理快速“出圈”,管理规模急剧增长。然而,面对震荡行情的考验,不少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与投资能力并未实现匹配,最终导致业绩不尽如人意。部分基金经理更是被贴上“主题投资”的标签,丧失持仓调整的主动权,只能“躺平”。
近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公告称,以自有资金申购旗下权益类基金产品。从公募基金各公司投入的金额看,华商基金为8000万元,其他基金公司大多为5000万元。汇总下来,公募自购金额已超过10亿元。在当前缺乏赚钱效应的弱势行情中,公募基金拿出真金白银自购,用实际行动为市场注入信心。
8月以来市场持续调整,不管是代表蓝筹股的上证综指,还是代表新兴产业的创业板指,均遭遇剧烈调整。从市场演绎的逻辑看,已经从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转为情绪的宣泄。从对后市的观点来看,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市场已经跌出价值,中长期投资机会已经显现,投资者要对后市充满信心。
蓬勃发展中的指数基金迎来里程碑事件。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近日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首只突破千亿元规模的宽基ETF产品,也是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非货基金产品。
8月11日,德邦稳盈增长基金净值下跌1.34%,创今年以来新低。今年以来,该基金净值走出了“过山车”行情。从年初到6月20日,该基金净值上涨超过40%,但自6月21日以来大跌逾30%,创今年以来新低。
对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来说,最近让行业震动的,莫过于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越了银行理财。拉长周期来看,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有位诗人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话强调了坚持不懈的力量,路虽远,行则必至。但这句话也暗藏了另一重含义,就是行走的方向要正确,不能南辕北辙,否则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部分次新基金虚假繁荣的面具被揭开。400多只今年以来成立的基金日前披露了二季度规模数据,其中150只基金的最新规模较成立之初缩水了20%,部分基金规模缩水甚至超过90%,已沦为迷你基金,面临清盘风险。
作为基金市场上的专业买手,公募FOF的“购物车”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根据最新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截至二季度末,大成高新技术产业A成为FOF配置最多的主动型权益基金。此外,易方达科瑞、易方达供给改革也较受FOF的认可。站在当前时点,多家机构认为,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A有望摆脱底部震荡的局面,权益产品有望为投资者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
股神巴菲特说过,成功的捷径是与成功者为伍,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关注长期业绩优秀的投资人,关注大型投资机构当下所关心的问题,同样有助于自身投资能力的提升。
信息披露不到位甚至缺位的问题,会对投资人以及私募行业造成长期的伤害:如果投资人对基金底层资产的投资动向毫不知情,如何对资金安排作出及时调整?一旦基金资产出现重大风险事件,投资人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投资人长期对基金运作缺乏了解,长期持有又从何谈起?
“每天晚上都会查看所管的基金当日净值情况,同时也了解同类型基金的净值表现。”李飞(化名)在一家小基金公司担任基金经理,他直言压力非常大,“我们渠道能力比较弱,业绩必须足够亮眼,才能被市场看到。”
在市场人士看来,当前经济处于稳步复苏的状态,市场处于底部低估的状态,而组合处于相对回撤和绝对回撤均较大的状态,如果现在不积极起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最近,某“画线派”网红基金经理的产品进行末日比例配售。在很多投资者眼里,这类净值线优雅上行的产品无论何时买入都能赚钱,是充满了魅力的购基“神话”。
当代商业社会,品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资产管理行业同样如此。
今年以来,A股市场波动加大,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欠佳。据统计,截至7月20日,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净值下跌3%,其中多只产品跌逾20%。面对市场持续调整,怎样提高基金投资胜率?在多家机构看来,当前市场估值性价比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采取分批入场、均衡配置等方式,有望在纪律约束下获得更高的投资胜率。
基金行业近期迎来重磅新规和改革举措。国务院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这是私募行业首部行政法规,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公募基金启动费率改革工作,将显著降低公募基金的综合投资成本。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公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突破27万亿元,私募行业资产管理总规模突破21万亿元,已经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中坚力量。从行业发展过程来看,制度建设堪为根基。
对于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而言,亮眼的业绩是最好的渠道路演材料。保持对规模的克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投资者陪伴更为重要。毕竟,基金经理的本职工作是管好基金,为投资者赚钱。
多家机构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在构建基金组合时,可选择兼顾大类资产择时和个股选择能力的灵活配置类基金,同时也可以进行多元资产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股票单一资产的风险。
越来越多的机构在寻求基金销售的更优解:从重首发到重持营,从以产品销售为核心的卖方逻辑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买方投顾逻辑转变,重视逆向销售和投资者陪伴,优化基金销售考核指标……
从相关数据来看,投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投资者的行为,并帮助投资者提高了收益。同时,投资者对基金投顾的陪伴需求大幅提升。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这几天最关注的话题莫过于主动权益类基金降费。这是中国证监会在2022年4月26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迄今推出的最为硬核的具体措施。对于主要依靠管理费收入的基金公司来说,费率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期,部分基金公司的股权挂牌转让,由于没人接手,不得不一再延期。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上海银行拟转让上银基金20%股权,转让底价为3.388亿元,信息披露起止日期为6月20日至7月4日。需要说明的是,该股权于今年3月就开始公开挂牌转让,但由于缺少买方,此前已经延期三次。
近日,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发布公告称,由于*ST蓝光终止上市,公司旗下某产品持有的该标的估值下调为0。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在小市值风格占优、退市机制常态化的环境下,微盘股在量化私募持仓中的数量逐步增加,持仓标的的退市风险有所加大。
QFII入A的2003年,也是A股价值投资理念风起之年。从2003年的市场环境看,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企业盈利大幅增长,尤其是石化、钢铁、汽车、电力和银行这五个行业,盈利能力尤其突出,被称为“五朵金花”。
苏轼有首诗写道: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对于量化基金来说,过去确实如同梦幻一样,不管聚散还是升沉,莫思量。
伴随A股市场的持续调整,底部信号逐渐增多。据券商研报统计,目前A股市盈率、市净率均已回落至历史底部。对此,多家机构认为,结合历史经验来看,在底部配置基金大概率会取得不错的投资回报。站在当前时点,伴随A股投资性价比的不断提升,基金的配置价值日益凸显。
6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自2019年10月开启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步入常规发展阶段,买方投顾时代也将正式开启。
当前公募基金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既缘于一段时间以来海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投资收益的获取难度大幅增加,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基金行业前几年快速发展期“大干快上”时违背常识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持有2年多,我买的基金仍亏损了40%,割肉不忍心,一直拿着何时能回本?”基民李军(化名)发出灵魂拷问。
参考过往经验,基金“发行底”和“市场底”的叠加通常是长期投资的起点。投资者的远期回报来自当前的艰难决策,然而认知与回报之间隔着漫长的等待和煎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投资者重建信心?在行业低谷期,怎样做一些有积极意义、利在长远的事情,从而推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反思之后,公募开始行动起来,做“难而正确的事”——降低管理费率、叫停基金估值、推进投顾业务、加强投教、发力自购……
对于不少基金投资者来说,眼下又到了艰难时刻。在普涨行情中,赚钱似乎非常容易,不假思索地买入就是了。但如今看着缩水的账户,猛然发现赚钱远没有想象的那般容易。
6月8日,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近期股市波动有所加大,板块热点轮动加快,关于量化交易、市场公平性、资金短线炒作、行业机构责任等讨论增多。他希望广大行业机构牢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保持定力,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积极培育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行业文化和投资文化,以良好的长期业绩回报投资者,真正实现行业自身发展与客户价值增长的同提升、共进步。
今年以来,在A股市场震荡调整的同时,部分海外市场走强,相关QDII的净值水涨船高。据统计,今年以来有104只产品涨幅超过10%,其中布局美股、日股的产品表现相对突出,赚钱效应显著。
近日,申毅投资发布公告称,公司前员工陈某在路演推介材料中所提及的过往业绩与事实不符。
一粒沙中看世界。小基金公司面临保壳难、生存难等诸多问题,折射了当下公募基金乃至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困境。
近期市场整体呈现弱势,在缺乏赚钱效应的情况下,基金销售又到了异常艰难的时刻。从过往经验来看,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往往是权益类基金最难卖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孕育丰厚回报的时候。
随着市场持续调整,基金发行市场陷入低迷期。据统计,刚刚过去的5月,基金发行份额创下近5年新低。与此同时,多个指标显示,当前A股市场已进入历史底部区域。在此背景下,投资基金的未来回报率如何?基民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投资策略?
从过往经验看,市场低迷之际,也是基金难卖之时,但也往往是投资者潜在获利最丰厚的时候。
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调整,权益基金整体表现欠佳。据统计,今年以来最具赚钱效应的产品是债券型基金,其次是偏债混合型基金,而各型“含股”基金的正收益占比均在50%以下。对此,多家机构建议,投资者需要进行均衡配置,构建合理的投资组合,同时避免频繁交易,对基金投资进行长远规划。
一些知名线上基民社区常常会出现一个怪现象:当天的市场热点,总能轻而易举地登上热议榜前列,而话题下面很多基民声称要跟风投资。
西方有句谚语:“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中国同样有“欲思其利,必虑其害”的说法,意思是只有承担对应的责任,才能戴上象征权力的皇冠。
如何评判一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优劣?从基金行业的通行指标来看,主要包括收益率高低、业绩排名分位等。事实上,上述指标均属于和外部同类产品的外在对比,对于基金产品来说,还有更重要的内在标准,这就是基金产品的业绩基准。
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医药板块迎来公募基金大举加仓。券商研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对医药生物行业的加仓幅度排名第二。另据统计,二季度以来,医药相关ETF份额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在多家机构看来,随着行业基本面的持续回暖,部分标的迎来较好的配置时机。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想开立股票账户,随便去一家券商,目前交易佣金费率普遍为万分之二点五,如果交易量足够大,甚至可以降低至万分之一点五乃至更低。不过,对于交易总额堪称天量的公募基金来说,行业内普遍的佣金费率却高达万分之八左右,行业每年佣金总支出高达一两百亿元。由于佣金支出由基金资产承担,这也引发了市场争议。
长期以来,追涨杀跌被视为投资基金亏损的主要原因。为了限制投资者频繁交易,封闭期基金应运而生,尤其是三年封闭期基金,由于持有时间较长,曾被认为是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痼疾的利器。
这段时间,投资圈又被巴菲特股东大会刷屏了。5月6日,93岁的巴菲特和老搭档——99岁的查理·芒格,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再度奉上了一场投资和思想的盛宴。
前段时间,以AI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股一路“狂飙”,对A股市场的资金形成了虹吸效应。基金一季报显示,不少基金产品前十大重仓股向热点方向大幅“变脸”,一些基金经理也在公司、同业、渠道、投资者的压力下,被资金裹挟着跟风“下场”。
4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下称《运作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运作指引》,监管部门拟对私募基金的募集及存续门槛、组合投资、总杠杆水平等方面予以规范。对于部分“银样镴枪头”的私募基金来说,他们的把戏很难玩下去了。
最近几个月来的AI躁动行情,犹如2015年火热的互联网牛市。想要更好地理解当下,我们不妨回溯历史。
近几年,A股演绎较为极致的结构性行情,在此市场环境下,涌现出许多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基金备受投资者追捧,成为网红基金。然而,不少基民的持基体验并不好——一些基金在市场高位时成立,即便持有很长时间仍大幅亏损。
随着美欧银行业相继出现流动性危机,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大幅降低。避险需求推动下,国际金价自3月9日起一路震荡上行,黄金主题QDII和部分黄金ETF也随之持续上扬。站在当下时点,多家机构认为,黄金的避险价值或贯穿全年。不过,也有机构提醒,单一押注和追涨某一类资产蕴含较大风险,投资者在买入前有必要对投资标的进行充分的了解。
作为从业多年的基金条线记者,笔者访谈过数百名基金经理。从这些基金经理的履历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名校毕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进入基金公司,经过几年的严苛投研训练之后,最后才走上基金经理的岗位。
邓晓峰表示,决定重仓的股票,关键看两个因素:一是确定性;二是未来隐含的投资回报率。如果上述两个因素都符合,就会把仓位加上去。具体来说,要看标的公司所在的行业和公司未来3年能够发展到什么状态。
成也业绩,败也业绩。一些曾赶上风口、成为基民心中“男神”“女神”的基金经理,因业绩下滑而遭到基民的质疑。鲜花与大棒之下,基金经理们是怎么想的?
4月1日,英大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权益投资总监汤戈因个人原因辞职,并且不会转任本公司其他工作岗位。汤戈管理的英大国企改革基金,2022年净值上涨31.5%,夺得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的年度冠军。
ETF市场暗流涌动。上海证券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为了做大ETF首发规模,在发行中,常暗藏着隐秘的交易。基金公司为了获取券商的大力支持,与其进行资源的置换,包括向券商贡献交易量和交易佣金等,或是花费一定成本引入“帮忙资金”,在短期内壮大基金规模。
对于基金投资来说,年报是了解基金的一面镜子。透过年报披露的交易数据、投资策略分析,以及基金经理的市场展望,投资者可以对基金有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少数绩优基金经理会阐述其投资理念、回顾投资的关键时刻、分享最新的思考,他们的反刍自省历程,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启发。
在某种意义上,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投资者在买入基金产品时,大多是奔着基金经理去的。但从过去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多只基金刚成立不久,基金经理就发生了变更,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去年9月8日,诺安成长混合基金举牌半导体龙头股卓胜微,引发市场关注。卓胜微最新公告显示,从今年3月9日开始,诺安基金减持卓胜微,截至3月15日,其持有卓胜微的股份比例已降至5%以内。
今年以来,多只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经理。一时间,市场传言四起——是为原基金经理“减负”,还是原基金经理即将离职?
“基金经理,你到底是怎么做到让ChatGPT从你眼前一闪而过的?我买的难道不是人工智能基金?”今年以来,一些基民因对产品业绩不满便寻根溯源,发现了风格漂移问题,由此对基金的信任感大为降低。不过,如果基金借助风格漂移斩获了不错的收益,基民则大多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数量为40504只,清算数量为11281只;2022年私募基金备案数量为34348只,清算数量为15902只。截至2022年末,在协会登记的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23667家,较2021年末下降3.8%;百亿规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397家,较2021年末增长1.5%。
在进行基金投资时,我们最常听到的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等话题。当2022年落下帷幕,基金年度业绩随之出炉,我们可借机盘点一下基金的长期业绩。
在过去几年的结构性行情中,部分基金经理采取押注赛道或行业的投资策略,通过短期高收益吸引基民认购,推动基金规模爆发式增长。
法国兴业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被动型股票基金净资产迅猛增长,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超过主动管理型基金。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20多次面临清盘危机的迷你基金,总能在关键时刻迎来“贵人”资金相助,最终化险为夷,避免清盘的命运;而踩着2亿元底线成立的新基金,日常申购打开不久即遭遇大额赎回……事出反常必有妖。种种诡异现象的背后均指向神秘的“帮忙资金”。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来了!可以预见的是,对于A股市场来说,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将加速步入机构主导的时代。
今年春节以来,市场最热的概念莫过于ChatGPT了。这个被众多科技大咖视为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作,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并掀起一股主题投资潮,相关概念股纷纷大涨。
对于东方港湾掌舵人、私募大咖但斌来说,过去一年多堪称“流年不利”。在去年5月、10月连续两次踏空市场之后,他近日再次被投资者爆料踏空市场,与近期强势反弹行情擦肩而过。这也是一年之内,但斌第三次被指踏空市场。
设置封闭期基金的目的是限制投资者不理性的申赎行为,以便在持有到期后,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和更好的投资体验。但是,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过去两三年来买入的封闭期基金,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收益,反而在持有到期时遭遇不小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