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宏观经济走势、金融对外开放、全球金融治理等议题,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于9月16日召开。与会人士认为,我国主要经济数据边际改善,只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增强弱项,预计能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要增强自身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稳妥有序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何平9月16日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上表示,现有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不可持续,目前美元汇率的高度也不可持续。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9月16日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上表示,决定货币体系的维度有多个方面,包括:货币及相关经济体的交易涉及范围、创新引领性、文化引领性、对世界公共品的提供、货币相关经济体的安全性、金融基础交易设施和体系、货币数字化发展趋势等。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9月16日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上表示,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主要经济数据看,我国工业、服务业、消费等主要指标边际改善。
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9月16日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上表示,我国金融开放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全球金融周期呈下行态势,以及国际金融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9月16日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上表示,2018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开启了新时期。从国际货币支付、储备和计价这三大职能看,目前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但从计价看,距离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仍有很大差距。
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9月16日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上表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经过40多年的不懈探索,整体实现了"四个走向":准入管理由“正面清单”走向“负面清单”,开放机制由“单向引入”走向“双向开放”,国际合作由“积极参与”走向“主动治理”,区域开放由“多点探索”走向“全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