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掠影:他勇做胃癌肿瘤免疫“探路者”

2020-08-28 17:24:41 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

  李锐近照

  2020年中国医师节当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总院综合楼学术报告厅举办“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庆祝活动,向全院及全国医师致以节日的祝福。活动现场,苏州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消化科主任医师李锐在现场分享了他的抗疫感想。他围绕信心、决心、爱心、责任心、平常心、剑胆琴心这六颗“心”发生的故事,回忆了与队友们一起战斗的难忘日子。他提到,医护人员在成长中要不忘医者初心,牢记职业使命,为人民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航天梦到医学报国,多年来,作为党员的李锐,始终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勇做胃癌肿瘤免疫“探路者”,步履坚实,初心不变。

  “其实,我当年的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航空工程专业。”李锐说,打小他就有一个“航天梦”,憧憬着有一天能像航天战士一样航天报国,所以1993年高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专业。“高考分数线达到了西工大录取线,但离航空工程专业差3分,很遗憾。”由于选择了西工大其他专业不服从,李锐二本选择了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受到妈妈的影响吧!妈妈当时是陕西神木市医院的护士长,从小我就对医院的环境比较熟悉,不排斥。”

  当时的苏州医学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比起来,校园不大,而且基础设施也相对比较差。错失航空梦的遗憾,加上校园基础环境与想象中形成强烈反差,李锐和当时很多同学一样,都有一种失落感,他甚至还萌生了要不要重新高考的想法。

  然而,很快李锐和同学们就改变了看法,萌生对医学的兴趣,并决定坚持下去。“是苏州医学院的大学精神改变了我们。”李锐说,大学精神,就是一群优秀的老师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医学报国的共同梦想,并带领着一群优秀的学生为实现这个梦想而持续奋斗。

  “苏州医学院的名师很多,他们的一言一行感召着我们。”李锐说,阮长耿院士是当时苏州医学院的院长,这也是他进入大学遇到的第一位领导,但阮长耿院士的学者风范和他对血液学研究的执着,深深地影响了他们。骨科唐天驷教授、心血管内科蒋文平教授等,都是国内顶级的专家,他们治病救人、严谨治学、立志为中国医疗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也极大地鼓舞着这群学医者不断前行,对医学的认同感愈发强烈。

  “在我眼里,这些名师们就像航天战士一样,每天战斗在教学、医疗、科研一线,从不叫苦,无惧困难,永不退缩。”名师们的战斗姿态,令李锐热血喷张,他开始憧憬有一天也能像教授们一样,治病救人的同时,不断探索医疗未知领域,为人类大健康贡献力量。

  目标明确,学习的动力便源源不断。大一,他以新生的身份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并以75分第一批通过,大二报考英语六级也顺利通过。“从大一下学期一直到本科毕业,我都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李锐说,大学第一学期没有拿到奖学金,主要是因为体育长跑成绩不足,没有拿到优秀,所以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每天坚持早起跑步,下学期体育成绩达到了优秀。

  战胜困难、克服短板的过程,让李锐找到了战士冲锋陷阵的感觉,也增加了自信心。由于李锐高中时候就已经入党,是93级唯一的学生党员,在校期间也受到校领导和老师的重点培养,党员的使命感一直激励着他要做的更好。

  本科阶段第五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实习时,李锐是实习大组长。本科留校在附属医院工作需要经过层层选拔,附一院当年只有8个名额,竞争很激烈,最终,李锐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综合素质顺利进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从学医者身份成为一名医者。

  从高考破碎航天梦的遗憾,再到初进校园的失落,李锐形容自己的人生有点“开局不利”,但在名师们带领下他不断学习,日益精进,他觉得非常充实。“校园的面积大不大、草坪美不美都是次要的,大学的精神更重要。”学真知、学真本领,这是李锐作为学医者的初心。

  参加工作的李锐,一心想当一名外科医生,可以像战士那样冲锋陷阵。然而,现实再次和李锐开了一个玩笑,他被分到了内科。

  “跟报考志愿时有点类似,还是有点点失落的。”李锐说,男生大多喜欢外科,当时觉得内科医生主要是诊断,外科医生更有成就感,比如肿瘤,外科手术开掉了,医生就很有成就感,内科只是诊断患者的病症是不是肿瘤。

  但擅于挑战自我的李锐很快发现内科优势,并喜欢上了内科。“内科更侧重临床诊断思考过程,就好像破案一样。”李锐说,“病人到医院,自己患的什么病不知道,内科医生此刻会根据患者主述和症状,思考、推理、确诊,抽丝剥茧,这种思维的成就感同样妙不可言。”

  如同本科阶段受到名师们精神感召一样,李锐个人职业的提升同样得益于导师们的传帮带。2001年,受到消化内科主任陈卫昌教授低调、严谨、务实的医德医风影响,他选择定岗消化内科,并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陈卫昌教授,进一步提升自己。

  在陈卫昌教授的引荐下,中国免疫学领域知名专家、原苏州大学副校长张学光教授建议李锐将胃癌肿瘤免疫作为研究方向,并亲自指导李锐做科研。2004年硕士毕业时,李锐独立发表了胃癌肿瘤免疫相关文章,并获得了苏州市和江苏省卫生厅科研项目。2007年李锐师从陈卫昌教授继续攻读博士时,依旧延续胃癌肿瘤免疫方向,至今已近20年持续发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在陈卫昌教授的带领下,胃癌肿瘤免疫相关课题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这代表着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学科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具有里程碑意义。”李锐说,此后,陈卫昌教授还选送他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跟随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兆申院士、中国超声内镜领域顶级专家金震东教授学习超声内镜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2009年再次选送他去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昭和大学横滨北部医院进修半年,学习消化道疾病最新的内镜诊疗技术。

  “学成归来后,我们在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率先开展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消化道肿瘤内镜切除术。从内科诊断到微创治疗,好像是一个轮回。”李锐说,刚开始工作想做外科医生,偏偏分到了内科,没想到在名师指引下,他现在也可以借助内镜微创技术治病救人。

  “2009年12月11日,我至今都非常清楚的记得这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天,我和团队成功地完成了苏州市第一例消化道肿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李锐说,手术前一天,陈卫昌教授给他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再三强调“安全第一,量力而行”,手术当天还亲自到手术室叮嘱他注意事项。历时4个半小时,手术很成功,年仅31岁的钱女士的直肠肿瘤被完整切除,同时顺利保住了肛门。四年后,钱女士的丈夫又经李锐之手发现了早期结肠癌,并顺利接受了根治手术,她在感谢信中激动地说“李医生救了我两次命,帮我保住了小家庭”。从2009年开始到2010年下半年,同类手术数量和难度系数在不断增长,但李锐和他的团队已经驾轻就熟,在业界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2010年年底开始,在导师们的帮助下,李锐走出医院,开始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经验分享,和同行交流。2011年李锐博士毕业,其有关胃癌免疫编辑的毕业论文获得苏州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4篇SCI文章,获得同行的认可和关注。

  2012年,还是沿着胃癌肿瘤免疫科研方向,李锐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获得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李锐说。

  和团队一起进行手术演示

  秉承“大医精诚之心”,李锐誓做胃癌肿瘤免疫探路者,同时在学科带头人陈卫昌教授领导下,带领团队聚焦临床,聚力创新,积极打造内镜微创技术国际品牌。2013年开始,李锐和他的团队开始走出国门,多次应邀参加在日本京都、美国夏威夷和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召开的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大会分享交流“苏州经验”,并通过手术演示把团队的创新技术传向世界。

  “2016年,我们团队首次应用的国产尼龙圈联合金属夹内镜下缝合技术引起国际同行关注,并获得2016年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李锐说,消化内镜微创切除技术一直是国际消化疾病领域关注的热点,2018年12月11日,李锐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33届国际治疗内镜大会上做了手术演示,用“黏膜桥”法内镜剥离术处理了一个很困难的瘢痕复发病例,赢得了国际专家们的赞赏。“现场解说的日本著名专家上堂文也教授认为这个手术用传统手法大约需要3个小时,但我们运用独创的‘黏膜桥’技术,40分钟就可以完成,效率和安全性都大幅提高。”

  “师从国内一流的名师,就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名师在前我在后,你会有很大压力,但目标明确。你只需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一定会在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攻坚克难,到达峰顶。”李锐对胃癌肿瘤免疫未来之路充满信心。探路过程中,李锐坚持科研临床并重,2013年李锐入选苏州大学东吴名医培养对象,2016年获选江苏省“科技强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2018年团队科研项目获得江苏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5月,李锐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9年李锐晋升为苏州大学教授、学术型博导,当选为苏州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20年江苏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换届,李锐当选为江苏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并担任肿瘤学组组长。

  “参加武汉抗疫的52天,让我感觉到大医救国的道理,也真正体会到医务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现场,拥有“战士情结”的西北汉子李锐回忆和队友们一起战斗的日子时依旧血脉喷张。

  作为抗击非典的“老兵”,2020年2月8日深夜,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后,李锐瞒着母亲第一时间主动报名驰援前线。2月9日,其获批加入江苏省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担任江苏援湖北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党总支组织委员,苏州市支援武汉同济医院医疗二队医路先锋党支部书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国家医疗队消化特长专家。

  作为消化科医生,他积极承担医疗及值班工作,参与多学科查房,深入隔离病房指导患者消化道管理,总结并起草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胃肠功能支持诊疗方案”。担任营养支持及血凝管理小组首席专家,亲自参与制定病区NCP营养评估及支持方案,积极参加病区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大出血的救治工作。作为国家队消化特长专家,他多次深入兄弟科室,开展消化道急重症的会诊工作。

  “52天内,我们132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E3-7重症病区,共救治75名重症患者,队员零感染。”李锐说,2020年3月4日,苏州驰援湖北的医疗团队获得全国先进集体,他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并被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给予记大功奖励。

  驰援武汉的李锐和队友一起加油

  “我觉得武汉战‘疫’对我触动很大,去武汉之前所取得的进步,更多还是围绕医疗、科研、技术等,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武汉抗疫让我体会到团队协作更加值得重视。”李锐说,驰援湖北之前,医疗队的成员彼此都不认识,但在大疫面前,队友们全力以赴,舍小我成大我,共克时艰,终成生死之交,情同手足。“前天一个队员在医院遇到我,摘下口罩跟我打招呼,我没认出来,我让他戴上口罩,居然立刻就叫出了他的名字!”李锐说,今年高考报考医学的年轻人热情高涨,这令他很欣慰,现在他也带研究生,未来学习、工作中,除了要把技术传给学生、医生,更要把这种团队协作、抗疫精神、家国情怀带给后浪们。

  “直到我做了陈卫昌教授的研究生和参加了武汉抗疫后,我才真正明白,合格医生和优秀医生的差距。合格的医生往往只需要自己会看病,但优秀的医生需要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全面发展。”李锐说,医生看病(包括手术)总有未知的一面,遇到失败的时候,要思考为什么要失败,而只有通过临床科研才能找到失败原因,并去解决问题。科研不但能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更能拓宽医生的视野,提升医生举一反三和深入探索的能力。而医疗和科研的互动,通过教学和演示再传导给更多学生、更多医生,这样就能让宝贵的经验传承,汇聚医学事业上的进步,最终形成闭环和螺旋式上升。

  “具体到消化疾病领域,国内这类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和西方发达国家相近。”李锐说,尤其是消化道肿瘤高发,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有一个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疾病,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它和很多消化性疾病关联,但管理和干预对策,目前还没有一个全球共识。“这些都需要消化道领域的专家和未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医务人员共同面对和努力。”

  “如果一个医生只埋头看病,那么只能是小部分病人获益和一个人的职业提升,但如果能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将个人的职业放在医学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帮助更多医生共同进步,让更大的患者群体获益,必将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进步。”李锐说,这是他从学医者到医者再到医疗科研者的一些感悟,也希望以此寄语刚刚加入医学大家庭的年轻学子们,要将个人职业与医疗事业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