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消灭你的钱包

2013-11-15 07:34:5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宙洁

  下一个被智能手机改变的会是我们生活中的哪一个习惯?答案很可能是消灭你的钱包。

  一台智能手机,替代电脑,替代游戏机,替代MP3,替代照相机……如今,智能手机已经可以替代钱包,无论是坐车、购物、看电影还是吃饭,刷一下手机就可完成,这就是新的互联网金融概念——移动支付。

  更胜一筹的是,相比笨重且死板的钱包,你的手机在付账的同时,还知道你是谁、你在哪里、你买了什么,以及你需要什么样的优惠券。

  在一家7-Eleven便利店,凯瑟琳·布莱特把收银员和其他顾客“镇住了”。

  作为一名《华尔街日报》记者,她获得了Google钱包的体验机会。凯瑟琳在稿件中写道,“收银员也感到很惊讶,觉得我买一瓶水的付款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前面一名男顾客掏出好几个硬币和几张纸币来付款,而我只需要点一下确认键,这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止如此,“你走进商店,对着商品海报上的二维码触碰一下,手机会自动接收一张优惠券,在一个类似POS机的仪器面前,用手机刷一下就能以优惠价付钱,积分还将自动记录到手机里,当你下次走进这个商店,手机会自动告诉你,你上次买的商品是否还在打折,并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显然,凯瑟琳的移动支付体验非常完美。

  遍地都是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将移动支付技术成熟运用于日常营业。买咖啡时,你只需把手机伸到扫描仪下面去付款,伴随一个简单的“确认”,你的手机就将咖啡埋了单。最不济的情况,也可能是拿出你的银行卡,在一个手机刷卡器上轻轻一划。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虽然支付的许多词汇还很陌生,但移动支付早已深入日常生活。

  央行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共发生移动支付3.71亿笔,金额2.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70%和363.92%。

  相比之下,传统的刷卡支付强势不再。同期银行卡交易115.73亿笔,金额103.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0%和24.96%。

  巨大的市场令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在国外,谷歌、苹果、三星、微软等巨擘都已把“支付功能”列为未来发展方向。在国内,银行、移动运营商、互联网巨头和各类第三方支付公司各自圈地,忙着建立自己的“掌上银行”。

  资本市场上,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概念风生水起,一度成为A股炙手可热的题材。

  看深一层,这两类股票其实涉及两个概念:一是金融互联网化,二是互联网金融化。同样的词语组合代表着两个行业间的碰撞与融合——银行业要“触网”、“触手机”,而互联网行业则融入金融要素“接地气”。

  一位IT评论家预言,智能手机将会成为人类双手的延伸。如今,这只手正挨个在每一个领域颠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可能将无数产业“毁于一旦”或“点石成金”。移动支付,俨然就是下一个金光闪闪的行业。

  掌上银行

  几年前的一天,社交巨头推特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开始思考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起因是一位艺术家朋友向他抱怨,由于他不能接受信用卡而失去了一笔3000美元的买卖。

  移动支付的想法就这样在杰克·多尔西的脑袋里诞生了。2009年,支付公司Square应运而生,第一款产品就是一个可插入智能手机插孔里的信用卡读卡器。

  司空见惯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一旦插上这个拇指大小的玩意儿,瞬间变身支付终端。

  借助这一功能,用户到结账台付款时只需向收银机轻拍,或者挥动手机就能为牛奶和面包埋单。

  令多尔西没想到的是,这款产品的到来掀起了一场革命。

  不单单是美国、中国,眼下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继现金、银行卡之后的支付方式。除了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外,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通信硬件制造商都开始向此蓝海转移兵力。

  支付行业由此迎来重大变革:未来刷卡支付将逐步退出舞台,无卡模式成为主流,交易虚拟化比重增大。

  手机就是掌上银行。而“刷手机”的实现,来源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强强合作,其诞生则顺应于智能手机的普及。

  如今,市面上许多新款智能手机都带有NFC (近距离无线通讯感应)功能,借助这个功能,只要将具备银行卡信息的芯片卡嵌置在手机SIM卡或手机里,便可通过NFC感应刷卡支付,以此实现机卡一体。

  乘地铁、坐公交,看电影、吃快餐,只要用手机刷POS机,“嘀”一声就可以完成支付。

  这种新型支付产品又称为“手机钱包”。今年7月份以来,中国银联携旗下中行、光大、中信、浦发等多家银行,陆续推出这一功能,首次实现国内银行与通信业间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传统金融进军移动支付愈演愈烈,互联网公司也丝毫不敢懈怠。

  搜索引擎巨擘谷歌的电子钱包计划进展顺利,在该计划框架内,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消费者,有一天都可以通过在收款台的终端机上感应一下手机,即实现购物支付或兑换优惠券。

  一场以用户的钱包为战略目标的鏖战正在打响。最新消息是,成立仅3年的Square正在和包括高盛在内的几家投行谈论IPO事宜,估值已经飙升到32.5亿美元。

  在移动支付新领域,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故事似乎已经写好了开头的段落。

  跑马圈地

  提起移动支付,不得不提星巴克。去年8月,这家遍布全球的咖啡连锁店率先在7000家美国店面使用Square的技术,原有刷卡系统全部淘汰。

  星巴克首席行政官霍华德·舒尔茨称,“就客户接受度而言,移动支付是我们见过的增长最快的机遇。”

  一年后,日本的罗森便利店也决定在全国约1万家店面使用Square的技术和产品。

  据Gartner市场研究公司预测,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扩大31%,至2354亿美元。到2017年,这一规模将扩大超过3倍。预计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离线交易总额将从2012年的1200亿美元上升至1.5万亿美元。

  “移动支付为提振英国经济提供了亟需的药方。”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道格拉斯·迈克威廉姆斯近日预计,未来十年,将有2000万英国人使用移动支付,到2018年,购买水平预计将增加至142亿美元。

  在德国,德国电信年中与商务旅行支付方案供应商AirPlus进行了国际合作,推行近距离通信技术(NFC)支付试点。

  放眼国内,围绕移动支付领域展开的竞争正趋白热化。

  以几大互联网巨头为例,截至目前,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盛大六家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而京东则通过收购网银在线的方式,拿到了第三方的支付牌照。

  2009年,阿里支付宝钱包抢在其他家之前圈地移动支付市场。今年7月,支付宝钱包再度升级,不仅置入了大热的“余额宝”理财服务,还引入团购、游戏、阅读、彩票等各类第三方应用的付费机制。

  腾讯紧随其后,8月发布的微信5.0支付实现三种支付模式。新版手机QQ则推出“附近的群”功能,用户可以在群里实现预订、送货上门以及在线支付等服务。

  在阿里、腾讯之后拿到支付牌照的新浪、百度早已提前行动。

  今年4月,阿里以5.86亿美元的高价入股新浪微博,随后“微博钱包”启用,“淘宝版微博”进行测试。除了可以进行水电煤缴费充值外,还具备“向微博好友转账”的特殊设置,两者结合有望打造一个“社交+支付”的崭新概念。

  在互联网TAB超级俱乐部(腾讯、阿里、百度)中,百度在支付上有所落后。不过,百度“百付宝”7月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随后百度又以19亿美元天价收购国内最大的智能手机服务平台“91无线”。前后脚两项进展,意味着百度移动支付呼之欲出。

  山头林立的移动支付领域,不仅有传统金融的霸主银行,各路互联网尖端巨头,移动通信界的运营商大佬,还有纯移动支付新创公司在内的大小玩家。

  跑马圈地背后,上下游所有的企业都想借由这片产业蓝海闯出一番名堂。

  未来之战

  我们已经不是简单地生活在一个物理宇宙之中——“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17年前,互联网预言家、未来学者尼葛洛庞帝就在他的《数字化生存》做出断言。

  移动支付,本就是互联网经济下的产物。这一产物带给消费者的好处是让生活更加简便,给零售商和企业带来的好处则在于降低顾客花钱的难度,从而加大他们花钱的可能性。

  既然移动支付成为一个主流发展方向,无可避免会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

  作为手机支付工具,各种版本的操作系统和不规范的应用下载,还有钓鱼网站、木马程序等,严重影响移动支付的终端安全环境。

  同时,使用近场支付的手机,其风险主要来自于手机丢失后没有及时挂失带来的盗刷风险。由于该支付方式只认手机不认人,且无需验证,因此安全性大大低于信用卡消费。

  此外,移动支付系统对流畅的数据传输要求和稳定的系统要求颇高。一旦后台出现故障,不仅将对用户付费带来不便,更有可能出现错付、盗用等各种隐患。

  用户身份识别问题也是移动支付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整个移动支付环节涉及用户、银行、商家,以及资金的往来,如何保障参与交易各方的合法性,用户、商户、银行第三方机构身份安全认证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现有的问题,一些大佬开始思考移动支付的未来。

  就在最近,Square开发出了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人脸识别的Square Wallet。消费者只要事先为智能手机安装专用应用,登录自己的面部照片和信用卡等信息,到需要支付款项的时候,他们只需说出名字,便可以完成支付。

  支付巨头Paypal则在今年9月推出了一款基于低耗蓝牙技术的通信器。商家安装上这款长得很像U盘的硬件后,它会向一定范围内安装了Paypal移动应用的移动终端发射蓝牙信号,用户无需刷卡或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付费。

  根据对蓝牙技术的设想,它可以识别手机主人的身份,通过手机进行室内定位。

  可穿戴设备也成为战场之一。不时有传闻称,苹果正在测试一款设计外形类似腕表的设备,该设备可运行与iPhone同样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进行移动支付。

  浩浩荡荡的移动支付大部队正在走来,各方用心“烘焙”之下,移动支付这块“蛋糕”必将越做越大。

  移动金融的时代来临,意味着我们将逐渐告别手中的有形货币,信用卡,以及钱包,并对两手空空的情况习以为常。

  【相关阅读】

  认识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登录银行网页进行支付,账户操作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技术(NFC)。

  亚洲城市成移动支付试验场

  亚洲智能手机领域崛起让金融业的战场发生转移。商业街或是媒体广告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手里握着的那个小小长方体。

  双十一助涨电子支付板块 6概念龙头引爆年末行情

  11月13日,支付宝国内事业群总裁、支付宝钱包负责人樊治铭在互动平台“来往”上表示,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已经超1亿户,而支付宝钱包用户数也接近1亿户,支付宝日常支付约有1/3的笔数来自手机,相比去年增长8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