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眼镜、苹果手表、智能腕带……今年以来,有关可穿戴设备的报道尤其火,仿佛不谈可穿戴设备你就会OUT了。

  有人估算过,光是国内的可穿戴企业,从2010年的凤毛麟角到如今,至少有50多家,开发了近百款产品。至于明年,这个概念可能就像微信一样炙手可热了。因为Google Glass消费者版已经确定要上市,很难说它会像iPhone那样引发一个新潮流,但肯定的是,国内的创业者以及山寨工厂们,已经做好准备张开双臂迎接它的到来。有人判断,就像电商颠覆了传统零售业一样,现有几个行业都会受到可移动设备的冲击。

  首先当属医疗业。毫无疑问,运动和健康是国内厂家的主攻方向,目前较为成型的咕咚运动、大麦计步器都是做健康管理的,可以24小时监控使用者的运动数量。这些运用不用赘述,关键是把可穿戴设备和看病结合在一起。

  一位创业者说,21年前他曾做过一个课题——心脏病的猝死及预知。临床研究显示,患者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会有一些特别特征的信号,但是要抓到很不容易,在医院检查,一放松了,没事了,医生也察觉不到。有了可穿戴设备进行时刻监听,就可利用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几百万的大数据抓到这个特征,提前预警。这还只是个例,更理想的状况是取代门诊,反正到了医院就是做各项检查,本质就是数据采集,如果能够通过设备完成这些采集,并将数据发布给不同的医生,那么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到医院,不仅可以节约公共资源,还可以做到共享。比如海南的病人,可以在北京的医院得到确诊。

  当然,这些都是畅想,如果说上述模式是宇宙飞船时代,那么我们现在可能还处于自行车时代,小芽才露尖尖而已。不过,最近推出的一款新产品却开始往这个方向靠拢,这是一款针对孕妇推出的胎语仪设备,其实就是超声波的探头,通过数据线与手机联系起来,能检测到胎儿的胎音,画出专业的曲线,发个微信给医生,就知道胎儿的健康状况。也许有一天,在微博上的“准妈妈们”不光会发布孕妇艺术照,还有可能是用胎音制作的音乐。

  除此之外,可能被颠覆的还有传统制造业。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多款产品面世,比如一款能发亮的裙子,可以连接蓝牙,在有电话来电时发亮;键盘裤子,把键盘缝在裤腿上,配备无线的鼠标、键盘和扬声器,用蓝牙连接显示器。还有太阳能充电背包,就是在背包上加一个太阳能面板,在户外也能够为其电子产品充电等。

  这或许是个新契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软件开发能力也不弱,借助这个浪潮或许可以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实现产业升级。

  营销界就更不用说了,据说最近有个“恐怖”级的应用面世。谷歌申请了一个名为“pay-per-gaze”(每注视付费)的广告收费专利,通过安置在Google Glass的眼动传感器,识别用户视线停留在具体哪一个广告,停留多长时间,甚至根据用户瞳孔大小变化判断用户对广告的情绪反应,了解用户喜好和行为。在这样的“极品”应用面前,其余的所谓精准营销,可能都要通通靠边站。

  不过,尽管想象力足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好可穿戴设备,比如雷军就认为,可穿戴设备最大的难题是产业链还没有成熟,还需要等低功耗、更小巧的芯片,续航能力更强的电池。但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问题,就像《资本论》里说的那样: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有“钱”景,还怕没人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