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注定行情跌宕。随波逐流的千万散户,难免命运多舛。

  用A股见证者谢荣兴的话说,最早一批炒股的人中,不少人赢得起输不起,大起大落之后“喝酒疯掉的、神经错乱的都有”。美好回忆不少,但大部分还是酸涩的痛楚。

  于是,那些今天依然活跃在股市中的,第一代牛散的故事与经验,格外为人称道。

  李志林、大老李、杨百万、应建中,这些常青树的背后,无不埋藏着改革的伏笔。

  当下如火如荼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他们眼里,或许是中国股市最后一波由政策全面推动的投资机会。

  改革总会带来受益者,政策利好的机会,总会被有准备、有远见的人抓住。

  李双城,人称“大老李”,曾是上海染化七厂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工人,后在股市闻名遐迩。擅长谈股论金,至今仍有拥趸无数。

  李志林,外号“哲学家”,博士出身,走马灯似地换了多个职业后,手握哲学辩证这个法宝投身股海,在散户中的影响力经年不衰。

  杨怀定,做了20年“草根股神”,你要是问他有多少资金,他准保回答你:不是叫我杨百万吗?那就算一百万好了。

  上海滩第一代炒股大户,是这些名字的共同写照。

  而在今天看来更具故事寓意的是:经历了A股市场20年牛熊轮回,浪花淘尽英雄,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幸存牛散。

  其实,秘诀并没有那么深奥。李嘉诚说,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而这些牛散鼻祖们会说:改革、改革还是改革。

  扑面而来的四次暴富机会

  A股市场20多年风云变幻,指数跌宕起伏,行情变脸比翻书还快,但亲历其间的资深股民们掰着指头数一数就会发现,真正可以称得上“扑面而来”的暴富机会,大概就四次。

  也许是注定,这四次机会均由政策推动——认购证、转配股、B股对境内开放以及股权分置改革。

  特别是对见证A股诞生的投资者们而言,认购证和转配股无疑成就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在早期股民中,可以说无人不知大老李。本名李双城的他,原本是上海染化七厂的普通工人,一纸认购证,让他看到了绝佳机会,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上交所开业后,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与交易两个轮子同时启动。1991年,上海先后发行兴业房产、浦东大众两只股票,由于购买的人太多,以至于发行时甚至需要大量警察维持秩序。

  于是,当时主管证券市场的上海人民银行决定,1992年发行的股票,采用凭股票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股的方法。凡需认购股票的投资者,先要购买认购证,然后根据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股。

  即由证券公司根据股票发行情况,一年摇号若干次,如有多种股票在短期内发行,则归并在一起摇号产生中签号码,由投资者认购。股票认购证每份收费30元。

  30元,这对当时月均工资仅3、4百元的普通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一道门槛,令很多人打了退堂鼓,因为如果买了认购证却没中签,就意味着花了30块钱买了一张废纸。

  而认准机会的李双成,一战成名。

  他一下子买了3000张,是当时买认购证最多的。“如果这些认购证全部正常申购股票,或许大老李早就是千万富翁了。”有资深股民说。

  据统计,截至1992年2月1日认购证发行结束的时候,一共售出2077665份股票认购证,购买者大多是上海本地市民。

  “可惜大老李后来把这些认购证以100元的价格卖出去大半。”有朋友透露,尽管赚了两倍多,还是让他痛心疾首。

  不过,凭借这些认购证,大老李还是赚到了第一桶金。当时证券营业部大户室的门槛只有30万元,他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去了。

  大老李的故事只是一个样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200多万张认购证,正是改革带给投资人的第一个超额大红包。

  借助认购证,就可以中签新股,在当时购买者多股少的情况下,股票价格一飞冲天,有了认购证几乎相当于稳赚不赔的机会。

  有资深股民介绍,如果按照认购证正常申购新股的话,一张认购证可以分四次申购股票,平均每张可以带来数万元的赢利,“这就是暴富的机会”。

  事实也证明,股票认购证是股市给早期投资者的一次绝佳机会,尽管之后开始向全国推行,但由于后续购买者太多,认购证的中签率大大降低,再也没有能产生这样的财富效应了。

  灵敏猎手的幸福记忆

  错过了认购证的投资者,无比焦急又兴奋地等待着下一次机会。转配股,成就了他们中的那些灵敏猎手。

  用疯狂来形容这波浪潮一点不为过,收益动辄数倍乃至十几倍。“幸福来得太过突然”,华联商厦、东方明珠、上海金陵……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大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以东方明珠为例,4.5元的配股价,出来的时候是45元,一下子就翻了十倍。

  根据投资者老王的叙述,当时在朋友推荐下买了1万元的上海金陵,没想两年后可以流通上市时,一下子赚了十几万。

  作为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的产物,由于当时没有增发再融资,上市公司募资必须通过配股进行,如果国家股、法人股的持有者放弃配股权,将其有偿转让给其他法人或社会公众,这些法人或社会公众行使相应的配股权时所认购的新股,就是转配股。

  而根据当时的交易规则,转配股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流通,只能通过分红实现收益,因为分红收益寥寥,获配股份往往不受待见,这时候国家股往往会将自己的配股权让渡给其他法人或者社会公众;另外在大股东没钱参与配股的情况下,也会把配股权让渡给社会公众。

  这种不能流通的配股,让灵敏的投资者嗅到了机会。

  参与其中的老股民介绍,尽管规定一定时期内不能流通,但是随着上市公司送股、转股和配股的实施,转配股的总数逐渐增大,影响了股市流动性,这使得监管部门开始放行。2000年3月,证监会决定从当年4月开始,用24个月左右的时间,逐步允许转配股分期分批上市流通。

  配股可以流通,一下子解决了其核心价值问题,大股东也有了做高股价的动力。

  加上同现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一样,实行转配股的公司基本都是高成长公司,企业配股资金投资的项目也都是高回报项目,这令配股资金不断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不乏大冷股份、冀东水泥这样的经典案例。而且股价处于高位的股票,主力还会趁机拉抬股价。

  “正是卖了上海金陵后,用赚的钱付了房子首付。”老王感慨,现在房子涨了近10倍,“真是好事儿都赶上了”。

  至于随后的B股投资行情,主要被少部分嗅觉灵敏且有门路的投资者抓住了。

  2001年2月19日,证监会发布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的决定,但同时规定了境内投资者新入市的资金要到当年6月1日方可进场,这也使得此间股市有巨大利好支撑从而诱发大涨。

  政策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由于大量买盘以涨停板的价格参与集合竞价,而卖出盘寥寥无几,B股全线无量涨停。这种连续涨停的状态一直从当年2月20日持续至3月6日。从3月7日打开涨停板之后至5月31日,场外资金的大量涌入推动起井喷行情,两市均放出了2001年度的天量,期间B股大涨近200%。

  有意思的是,当境内投资者可以购买的时候,境外主力资金已经开始撤离了,导致6月1日后入市的境内投资者几乎全线被套。B股市场也从此陷入调整,其中上证B股指数最高跌幅达46%。

  这波政策行情中,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通过到境外开设账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股价就实现了数倍的收益。

  老王的一个朋友,此前买入钢管股份(现宝信软件)一年多,尽管成本只有8美分,但是并没有赚多少,后来在上述行情中,全部以一块多美元抛出,获利十几倍。

  B股行情之后的股权分置改革,则成就了更多股市牛人的美好回忆。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被誉为中国股市的划时代里程碑。随着股改全面推进,市场一扫2001年开始的连续5年的阴霾,上证综指从1100点附近一路高歌猛进,2007年10月16 日触摸到6124.04 点,指数涨幅超过5 倍,如此波澜壮阔的行情,造就了无数投资神话。

  在上述整体性行情中,不少投资者买入钢铁有色等大盘蓝筹,年均收益四五倍的比比皆是。不过,盛极而衰,股权分置改革也透支了投资者的心理热情。

  永远的甜蜜回忆,只属于幸存的牛散。

  特殊年代的渴望宣言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股市,受制度、市场以及投资者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跌宕起伏,过山车行情频频发生。但20多年来,造就牛散的原始动力没有改变,那就是投资者希望借助股票,改善命运的渴望。

  李森发,被早期股民称为“小山东”,兄弟姐妹多,父亲做炒货小生意,生活艰辛,贫穷给他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股市,听说一天可以赚几千元,李森发豁出去了。

  几年的积蓄,一下子全部买入“小飞乐”股票。几个月后,李森发择机卖出,换来了7万元的回报。

  相同的命运让很多人发出了和“小山东”一样的渴望宣言。

  中国第一代股市牛人中,除两位具有博士文凭、个别人具有大学学历外,大多仅有中学甚至小学水平。很多人是“上山下乡”回城知青,对股市这种可以一夜暴富的新事物不熟悉,却无比感兴趣。

  除了大老李,后来被称作杨百万的杨怀定,此前在工厂里做仓库保管员,每月60多块钱的工资,吃不饱,但饿不死。对那时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心有梦想的杨怀定来说,这显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可谁也没想到,股市随后的表现让他们悲喜交加。

  1990年底到1999年,市场经历了五次牛熊轮换。第一次大牛市,时间是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8只,当时实施1%涨跌停板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持续上扬,最后竟达到1429点,两年时间涨了十多倍,即使是2007年的大牛市中,也未见如此涨幅。第二次牛市中,三个月大盘涨幅就高达303%;第三次牛市中,一个半月大盘涨了两倍。

  盛极而衰。迅速上冲之后,市场也就开始价值回归,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仅半年时间,股指又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达73%,下跌之迅猛,同样不逊色于2008年的大跌。

  如此急剧跌宕的行情下,早期投身股市的不少人都被无情地淹没了。

  上海滩第一代炒股大户中,目前依然活跃的,仅有李志林、大老李、杨百万、应建中等。大部分的早期牛散,各领风骚3、5年,最终都从市场“消失”了。

  而第一批炒股大户中的幸存者,大多是抓住了认购证或者炒卖国库券等机会。

  “主要是运气好。”目前依然活跃的李志林对记者说,“当时股票作为新兴事物,参与的人还不多,很多人误打误撞就进入了市场,又恰好运气好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股票市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细节。

  从上交所成立到本世纪初,基本处于无股不庄时代,由此导致的频繁过山车行情看得人心惊肉跳。但受到信息沟通的条件限制,当时又没有网络交流平台,投资者只能通过传统方式交流。上海“黄万国”街头股吧应运而生。

  老股民说,那时在黄浦区万国证券营业部门口,每天收盘后都会聚集众多股民,很多投资者直到深夜还在听专家解盘。

  这些坚守街头股吧至深夜的人们,无不怀揣梦想,求知若渴,寄望通过股市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中,不少人从那里走向了大户室,走向了自己的投资殿堂。

  后无来者的掘金节点

  今天再度遥望上海滩第一代股民,按当时“黄万国”营业部总经理谢荣兴的话说,除了少部分人有美好回忆,大部分只有酸涩的痛楚。

  曾经声名显赫的“三只领头羊”,指的是三个姓杨的大户,现在只剩下杨百万一个人撑场子了。上世纪90年代初就坐拥3000万本钱的杨卫国,在赔光所有钱后,精神失常,落魄街头。

  谢荣兴说,最早一批炒股的人中,不少人赢得起输不起,大起大落之后“喝酒疯掉的、神经错乱的都有”。“和我一起的第一代投资者中,只有少数人至今仍活跃在股市中”大老李说。

  而这些幸存者的共同秘诀,就是通过政策来把握市场机会。

  在大老李看来,炒股要看清大势,才能赚到钱。李志林说,中国股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产物,除了带有股市的一般规律外,更带有中国特色。市场很大程度上受政策主导,投资者一定要看懂大方向,自上而下进行选择,才能找到相对确定性的机会。

  “过去,股市基本上就是政策市。”资深股民老王也认为,政策变化会迅速传导到股市,而观察政策需要甄别信息,“炒股要关注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会对市场起到风向标作用”。

  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受网络股带动的股市突然爆发,随后多日大盘疯狂上拉,导致部分投资者对行情能否持续开始存疑。6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文章对上涨行情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5·19行情不是过度投机,而是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正常的恢复性上升。要求各方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16 日,上证综指大涨5.23%。老王自己就是看到人民日报的文章,坚定选择了亿安科技,“6月下旬不足30元买进,拿了8个月后,100元卖掉,把前几年亏的全赚回来还不止。”

  硬币总有另一面。政策市下,人民日报不仅担当过大涨推手,也曾被视为砸盘黑手。

  1996年,上证综指从1月中的512点飙涨至12月11日的1258 点。5天后,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大盘连续暴跌两天,上证综指分别重挫9.91%、9.44%,部分个股连续跌停。

  如此这般的股市,让李志林等一众牛散对政策机会格外敏感。

  对于当下的投资机会,他们纷纷表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是政策红利带来的最后一波整体性机会。

  在李志林看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释放红利是既定之策。无论从政治周期角度还是经济现状角度,贯穿了30年的国企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窗口期。

  “顶层设计将落到产权这一核心命题,随着发展混合所有制加速推进,有助于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对于占上市公司总数过半的国有资本来说,占沪深两市六成以上市值的资产等待重估。”

  包括李志林在内的牛散鼻祖们忠告:如果国企改革得以很好落实,带给股市的,将是一个堪比股权分置改革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