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幽灵何处安放?


  《罗素传》  疯狂的幽灵(1921—1970)  (英)瑞·蒙克 著  严忠志 欧阳亚丽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读瑞·蒙克《罗素传:疯狂的幽灵

  (1921—1970)》

  ⊙毛志辉

  如果说英国哲学家、传记作家瑞·蒙克两卷本《罗素传》的第一卷《孤独的精神(1872—1921)》所刻画的罗素多少还算是个富于激情、追求知识的学人,那么,在第二卷《疯狂的幽灵(1921—1970)》中的罗素则更多地被打上了玩世不恭、浪荡轻浮的标签。秉持其一贯的八卦风格,在《疯狂的幽灵》中,蒙克以罗素的情感历程为主线,描述他的生活经历、社会活动和治学路径。全书以罗素中年得子开篇,生动刻画出他对子女所倾注的虔诚爱意,对女性所投入的泛滥情感,以及为维持生活而从事的无止境的创作。

  之前,罗素更爱她的情人奥托琳、康斯坦斯、科莱特,尤其奥托琳,被他视作最伟大、最可敬、最崇拜的情人。而随着朵拉生下约翰,罗素开始以约翰和朵拉为中心,为了给家人提供生活保障,他放弃了学术生涯,转而选择更易赚钱的自由撰稿人的工作。可以说,罗素的后半生,因约翰的出生而改变了走向。

  约翰出生后,罗素与朵拉开始了一段志同道合的人生旅程。他们有儿子约翰和女儿凯特作为情感纽带,也有着共同的“信念和目的”。他们制定计划创建学校,为推行新式教育而奔走;他们还订立协议,互不干涉对方的情感生活。然而,也正是因为对两性关系都持开放态度,令他们的婚姻生活走向了覆灭。

  私人生活的混乱让罗素臭名远扬。1940年,围绕对罗素的聘任决定,纽约发生了一场轰动事件。罗素被树为“一个专门为私通进行辩护的人”,“在道德和精神上非常糊涂的人”,受到了大肆批判。在反对罗素的集会上,甚至有人提出要给他“浇上沥青……驱逐出境”。这不啻是对罗素个人生活颇具嘲讽意义的一次打脸。

  尽管罗素在后半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并在政治上有所表现,但前半生所取得的成就却再也难以突破。这与他的私人生活有着莫大关系。他一生中情人无数,第三任妻子彼得和第四任妻子伊迪斯都不可谓不支持他的学术创作,但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哪个女人给予他奥托琳那样的激情。他对奥托琳的迷恋,让他情感充沛、生气勃勃、才华横溢,对事业的追求更高尚、更崇高,超过了原来赋予他灵感、让他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动力;而其他的恋人则根本不能给予他这样的精神支撑,甚至促使他陷于“疯癫”的境地,让他的精神失常之火“生生不息”,使得他的表现大打折扣,无法与当初撰写《数学原则》和《数学原理》的时候相比。

  在瑞·蒙克的笔下,罗素游走在众多的女性之间,始终处于理性冷静与激情狂热、个体生活与人类整体、丰富现实与抽象意义、灵魂交流与性爱享受等关系的彼此对立中,颠沛流离,顾此失彼。他对自己抛弃的女子往往显示出麻木无情、铁石心肠的一面。比如,他的首任妻子艾丽丝,即使在离婚后仍爱着他,常常走到罗素家门口,透过窗户关心罗素一家的情况,但罗素从未考虑过她的境遇,并且对自己的姑姑阿加莎仍与艾丽丝保持联系感到愤怒。这也显出了他人格中严重分裂的一面。

  罗素认为,自己是教条时代的自由思想家,无理性时代的理性主义者,乌合之众统治时代的贵族,或许正因如此,他一直在情感上、精神上处于孤立状态。并且他觉得,在与周围世界隔离开来的过程中,有错的不是他,而是那个世界。他本能地欣赏靠写作谋生的人,一门心思想要淡出世事,去过充满沉思的生活。

  罗素大概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更为渊博,几乎当代的任何一个重要哲学观点都能在他的某个时期的著作中发现。瑞·蒙克以手术刀般的笔触,在层层剥离罗素的思想肌理和情感纤维的同时,也解析出他一系列作品的真实价值与内在缺憾。比如,被誉为“励志经典”的《幸福之路》,在蒙克看来就是糟糕之作。写这本书时,恰恰是罗素一生中相当糟糕的时期。当时,约翰得了麻疹,凯特生了水痘,朵拉则怀上了格里芬·巴里的孩子,这让他承受了极大的情感压力。但他却不得不克制自己,阐述对爱情、对子女抚养的理解。在多重精神重压下,“那本书可能是他出版的最肤浅、最欠诚实的著作”。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畅销的哲学书”的《西方哲学史》,也是在罗素生活极度拮据的时候仓促成书的。蒙克回顾了罗素当时的生活状况,并对书中的一些纰漏作了说明,比如,许多人认为,康德是近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但罗素仅用一章篇幅,以批判的态度讨论,其结果让大多数人觉得不满;黑格尔、尼采则被当作泛泛而谈的讽刺对象,并只字不提克尔凯郭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却分别使用整章篇幅大谈哲学史上影响较小的人物如柏格森、杜威及拜伦勋爵。这些做法让该书的质量大打折扣。

  不过,在罗素后半生的大量作品中,也并非全都是“速成品”。《物的分析》就是十余年思考的结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占有极高地位,也是他后半生出版的屈指可数的重要著作之一。不过,罗素本人却完全忽视了这部作品。蒙克分析,原因或许仅仅在于,该书出版不久,主要论点就受到了剑桥大学数学家纽曼的抨击。

  不得不提及的是,罗素的作品中,他的朋友们几乎都没有得到他的正面评价,包括怀特海、凯恩斯、劳伦斯等人,无一幸免。他对劳伦斯的攻击尤其刻薄,声称劳伦斯“对人类非常憎恨”,并谴责劳伦斯形成了“一套法西斯主义哲学,时间远远早于那些政客”。这多少说明,在罗素的后半生中,他的灵魂显得愈发的孤独和癫狂。

  罗素一生都被潜意识的恐惧所折磨,并在这种恐惧中一再地出现疯狂。他曾在自传中写道,这个恐惧“多年来让我避免投入感情和生活,我尽可能地用轻率的举动调和我刻板的学者生活”。然而,这种“调和”的结果是,他的后半生显得那么琐碎空洞,让人很难将之与一个有着卓越建树的哲人相联系。

  《疯狂的幽灵》所刻画的罗素,或许的确稍显片面了,他离那个智性超群的“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的哲人形象相去甚远。瑞·蒙克对罗素生活细节的处理,足够精彩,但过度地渲染其与女性的关系,多少会让人感到些许的压抑沉闷。好在,我们还可以从罗素的著作和其他人撰写的相关传记中更多地了解这位哲人的成就,了解他的慷慨大度、他的智慧幽默、他对爱的不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