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先知” 这回言之过早了


  《小米之道》  互联网预言家看小米  (美)克莱·舍基 著  张 琪 译  湛庐文化出品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出版

  ——评克莱·舍基《小米之道》

  ⊙杰 夫

  曾出版《人人时代》、《认知盈余》,被誉为当代互联网重要思想家的克莱·舍基,这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小米手机,并为此写出了新书《小米之道》。究竟,小米公司有什么特性勾起了他的兴趣,他又想讲述个什么样的故事?

  事情要追溯到2014年秋,克莱·舍基带着一家人移居上海,在纽约大学上海校区任教。有一天,他在逛街时“随意”购得一部被他描述为“纯黑色、弧形侧边、样式前卫的漂亮手机”,没错,这就是小米3。当他回到学校后,他的一些中国学生就连声问“你在哪儿买到的”,而不是“你用的是什么手机”。这触动了舍基的敏感神经,他马上意识到自己“误打误撞”用上了一部当时炙手可热的产品,而这产品竟来自一家初创的互联网企业;更让他意外的是,“很少有什么东西能让18岁的年轻人觉得一个中年男人很时髦,但这部手机竟然做到了。”

  很多年来,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制造”几乎就是复制、山寨、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但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问世后,“中国设计”或“中国智造”的形象大大改观。按舍基的观察或预判,小米是第一家能在全球竞争中崭露头角的中国手机厂商,而让它脱颖而出的法宝不再是廉价成本、人口红利、抄袭模仿,而是依靠匠心设计、创新服务和网络思维。所以,以小米为观察标本,舍基想讲的是中国制造业的新动向、新趋势。

  舍基写这本书时,正值小米手机位处发展巅峰之际。从2011年到2015年,小米手机年出货从30万部猛增到7000万部,而这距离2010年小米成立才不过5年。基于小米的企业估值增速比Uber还略胜一筹,它的品牌故事被一再拿来比作中国的苹果,创始人雷军被赞誉为中国的“雷布斯”,他的运营理念被归纳为“极致、专注、口碑、快”这“七字诀”。同时,由此衍生出来的小步快跑、迭代创新的“互联网思维”,成为那几年在媒体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

  对比国内众多研究小米商业模式或成功之道的论著,如刘润的《互联网+:小米案例版》、磐石之心的《解密小米: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奇迹》、黎万强《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等,这位世界级互联网趋势观察者归纳的“小米之道”并无多少新意和创见。在舍基看来,小米“快人一步”是由于做对了三件事,因而占得发展先机。它们分别是:用迭代思维不断推陈出新手机操作系统、用在线销售控制营销开支从而做足手机性价比文章、用社交平台落实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所以,与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相比,小米利用线上渠道第一时间抓住了对价格敏感、对信息在意、特别关注性能的年轻用户的心。

  不可否认,在国内同行普遍还在靠硬件来竞争、靠低价抢市场、靠模仿做设计时,小米极具互联网基因的玩法让它与众不同、快速成长——正如舍基指出的,雷军并不认可外界封的“雷布斯”称号,他希望小米的对标企业是谷歌、亚马逊。小米手机一直秉持的产品路径也是“硬件+软件+互联网”模式,力求打造一个“开放的智能生态链”。但问题在于,这个模式路径一旦被竞争对手学到,为其所用,小米的优势至少要打上折扣。这一点,舍基说得很清楚:“小米正在经历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那些从小米身上学得经验的公司,正在成为更好的竞争者。”

  不料一语成谶,而有些还是舍基没预料到的。今年10月,舍基这本新书推出了中译本,然而去年第一季度,华为、OPPO、VIVO就将小米和联想挤出了全球手机出货量的前五名。更令小米寝食难安的是,从2014年到2015年,OPPO和VIVO的年度增幅分别是153%和123%,而小米同期的增长为14.5%。还有一点是不了解中国小镇青年的舍基所不易察觉到的,相对于小米之前“重线上、弃线下”的策略,像OPPO和VIVO等早在线下渠道耕耘十多年,如今,它们在中国的三、四、五线城市占据绝对优势。不仅如此,它们还擅长花重金砸向了离目标人群最近的渠道——影视娱乐和人气明星,那些耳熟能详收视率高、话题性强的热门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奇葩说》《极限挑战》等,甚至在一些演唱会上,就经常能看到这两家品牌的影子。

  至于华为,那个素来低调的品牌,当它学会小米线上销售的经验之后,后劲十足,Mate系列在这几年不知不觉中填补了三星Galaxy原来长期霸占的我国中高端市场。舍基的分析是对的,如今小米正在与那些从它身上学到经验的同行竞争,且态势激烈、不分伯仲。市场便是如此,小米起了个大早,赶在了好时候,但如今环境已变,它已不再拥有那些优势了。

  从去年起,小米开始重视、加快线下渠道(门店)的建设,也开始向现实妥协,在一些传统媒介渠道砸重金投广告,不仅如此,在卖手机、路由器、盒子之余,也尝试卖更多产品,从电饭煲、电热水壶到台灯、血压计、自行车等产品。如果说小米在创业史的1.0时期是不知不觉中做了“出头鸟”,与众多国内手机生产厂商“结下梁子”,那么到其发展的2.0阶段,涉足家电日用品领域,则难免将与和美的、格力等传统老牌家电企业直接交锋了。由于写作是在两年前,《小米之道》自然无法评价小米的这些新举措,但在较近的一次采访中,舍基无奈地表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曾经认为,如果中国科技公司能够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那么它就能够在全球取得成功。但是我现在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

  不少久负盛名的西方经济学家,在预测中国经济时却经常有失水准。如今或许轮到了舍基,面对曾盛极一时但转眼不确定性大增的小米,他的那些乐观判断有点言之过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