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A股 沪港通只能冷眼旁观?

2014-12-09 08:44:43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温天纳

  A股终于冲破3000点,让境外投资者目眩,与此同时港股表现冷清得多,就算是沪股通份额,也没有出现大幅飙升, 难道沪港通只能冷眼旁观?

  上周五晚上,笔者在一个基金推介会中讨论了炽热的A股市场,成因何在?特别是讨论沪股通有否起到作用? 资金不断涌入沪深两市,成交额更超越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达10,740亿元,破尽历史纪录,平均每0.74秒成交1亿元,再创下环球单一国家单日成交金额最高的记录。大家不断寻找股市攀升的原因,当中内地与海外研究机构陆续发表“狂牛”报告肯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内地减息后流动性猛增,证券买卖融资额更飙升至天量,沪港通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自国家领导在四月宣布沪港通出台后,笔者一直看好A股的表现。及后沪股通启动,额度的使用虽与预期有所分别,但沪股通仍胜港股通数十倍,反映市场倾斜向A股。目前,沪股通整体额度用了约两成,三周的时间用了不到600亿元,与一天万亿元成交,可谓并不匹配。

  沪股通投资金额尚未包括QFII及RQFII资金,但就算全部加起来,也难以支持升市乃由海外资金引发的论点。无论如何,沪股通发挥了药引的作用,重燃市场对A股的信心及关注,往后A股若真的进入牛市,沪股通额度使用在未来半年极有可能出现火热局面,甚至需要扩容,而深港通在未来也将排上议程。

  在A股牛气冲天的气氛下,港股的成交额也突破千亿港元。内地机构投资者更开始重新部署香港业务,部分更计划在内地集资,以投资港股,当中包括新股。A股转热,同样对在香港的中资券商子公司有着重要的启示,参考市场资料,目前有不少于24家内地券商在香港拥有子公司,而大中小规模的券商也进行了布局。

  随着业务范围、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香港子公司原有的注册资本和流动性不足,成为券商的大难题。目前,大部分内地券商香港子公司通过母公司借款进行注资,券商香港子公司受制于规模,流动性不足,透过母公司借款主要用于应付孖展业务融资、信用类业务的大幅增长。孖展业务融资是香港本地券商的主营业务,优势在于券商借贷能力是否充足,以客户所持有的证券作为质押品,为证券买卖提供保证金融资服务。

  中资券商在崛起。香港本土中小券商因缺乏内地经验,业务取态相对保守谨慎,难免业务份额将面临持续的挑战。券商的整合潮将会持续出现。坦白而言,香港本土券商未来的生存空间始终与内地紧密相关,而未来的深港通,甚至是前海的角色,或许能为本地市场注入一股活力。深圳市政府在12月4日在北京公布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促进深港合作工作方案》,出台50条政策措施助推深港合作进一步提速。

  前海促进深港合作方案,为了强化与香港的合作,新的方案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包括三分之一的土地留给香港企业等。若前海能积极创造更多的配套政策条件,对香港企业的吸引力将会更大。站在金融角度,前海在深圳扮演的角色更加不容忽视,深港股市互联互通在未来一年排上议程的机会极大,前海本身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若能在前海体现出金融政策上的突破,将符合内地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香港本地券商业务场拓展,对双方都有利。

  能否做到国民待遇将会成为一个突破点,如果港资有可能在前海享受到内地的国民待遇,这将为香港中小型券商发展深圳的证券业务,带来更大空间,对港资券商颇具吸引力。

  在服务业合作方面,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中更多的是在于金融领域的合作,无论是金融业的前、中、后台,都有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过去一段时间,香港市场焦点集中在上海自贸区和沪港通,忽略了深圳前海。现在随着新政策的推出,市场目光将再度聚焦前海。与深圳的合作,更能产生协同效应,以及长远的利益,届时香港或许不会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

  作者为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