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领跑全球IPO市场 监管趋严何去何从?

2016-12-30 08:39:18 来源:一财网 作者:

  回首2016年,香港的新股市场并非如往年火热,随着IPO“巨无霸”的逐渐减少,香港市场今年尽管夺得了全球新股市场的“冠军”,却是3年以来最低水平,香港新股市场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市场普遍预计,明年香港新股市场仍将由金融服务企业主导,尤其是来自内地的企业。

  香港领跑全球IPO市场

  根据德勤的数据,预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香港市场共120家公司通过IPO融资达1947亿港元,与去年的124家公司上市融资2621亿港元相比,分别下降3%和26%,创下过去3年以来的新低。

  毕马威在一份报告中称,集资额创下新低的主要原因,是单笔超过50亿港元的大型IPO有所减少,而在2015年,有15家公司募集资金超过50亿港元,相比之下,2016年只有10家公司。尽管如此,香港市场仍旧可能领跑全球IPO市场,占全球总筹资额的19%,而上交所则占12%,在美国总统大选以及美联储加息推测的阴霾笼罩下,美国IPO市场只能排名第三。

  市场分析发现,今年香港上市的IPO整体开始趋向小公司,数据显示,香港主板和创业板2016年第四季度共有49家公司首发上市,共筹资78亿美元,IPO数量较第三季度上升63%,但筹资额却下降25%,显示越来越多小公司到香港上市。

  安永数据显示,在2016年,香港主板和创业板整体倾向于小宗交易,2016年第四季度,平均交易规模为1.58亿美元,而在2016年第三季度和2015年第四季度分别为3.97亿和2.7亿美元,但创业板这边却风景独好,与2016年第三季度和2015年第四季度相比,创业板的筹资额分别增加了235%和179%。

  2016年,交易规模小于10亿港元的小型项目,在创业板IPO项目中所占份额创下历史新高,截至11月底,香港IPO申请已达146家,超过半数来自创业板。有分析称,由于2016年的监管环境更加严格,所以很多小公司想“抢闸”上市。

  金融机构占主导

  有数据显示,2016年,10大IPO项目中,有9家来自金融服务业,未来香港IPO市场如果企图再有突破,也只能指望这类金融企业来香港上市。毕马威资本市场咨询组合伙人刘大昌称,预计2017年较大宗的IPO可能会有5至10家,主要都是金融企业。

  2016年,5大IPO项目更承包了香港IPO市场集资额一半以上的指标,其中今年最大的IPO就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1658.HK),其集资额超过590亿港元,华润医药(03320.HK)及浙商银行(02016.HK),集资额分别为156亿港元和130.7亿港元,紧随其后的还有招商证券(06099.HK)和光大证券(06178.HK),这些企业除华润医药外,全部都是金融企业。在2016年,内地金融服务机构的新股融资额占全年市场份额约70%,与2015年的53%相比,是一个较大的差别。

  市场消息显示,中石化(00386.HK)可能将分拆旗下业务在香港上市,一旦实现,可能会是继2010年10月友邦保险(01299.HK)之后最大型的新股,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到香港上市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为2017年香港新股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安永及毕马威都预计,2017年香港新股集资额将达到2000亿港元,德勤则预计集资额在1600亿港元至1800亿港元之间。

  监管趋严 何去何从?

  今年6月,香港交易所与证监会发布联合咨询文件,建议改善香港联交所的上市监管决策及管治架构,文件建议,在现有的港交所上市科和28人组成的上市委员会上,增设“上市政策委员会”和“上市监管委员会”。

  其中负责处理具有争议性企业上市申请的是上市监管委员会,6个成员一半来自证监会,还有2人则是证监会有权否决委任的上市委员会正、副主席。另一个上市政策委员会,则将为现港交所上市科行政人员进行工作评估,以此作为相关人员的薪酬参考指标。

  这一最新咨询文件颇具争议,尽管目前讨论结果尚未公布,但港交所与证监会公布的咨询结论,都会与未来香港IPO市场有非常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香港市场估值长期偏低,吓跑了很多中型公司。香港中央证券董事总经理钟绛红称,很多中型公司都不容易上市,最大的问题是估值低于其他市场,甚至低于日本,这种估值低,让发行人很难接受,投行卖出新股也不容易。

  一般来说,大型国企有“国家队”作为基础投资者,创业板也有特定的投资者,但不少香港本地品牌的小型公司,上市没多久就要卖盘,让香港一般股民都很难接受。钟绛红透露,之前接了约100家上市项目,但其中40多家已经不再有进展,另外50多家则因各种原因暂时没有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