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9日电(记者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9日在南海一冷泉区下潜,采集到了深海虾、珊瑚、毛瓷蟹和碳酸盐岩等大量海底样品。

  记者在“蛟龙”号采样篮内看到,“蛟龙”号此次下潜采集到了一只红色的深海虾、大量贻贝与毛瓷蟹、一只珊瑚、一只海百合和大量碳酸盐岩样品。下潜人员介绍,这只深海虾在海底时是透明的,上到甲板变成了红色。

  据了解,这次“蛟龙”号还在冷泉区边缘采集到了一些死去的贻贝贝壳样品,这将有利于研究冷泉区生物的衰亡过程。此外,“蛟龙”号还采集到了冷泉区和柱状海绵区的沉积物样品等。“蛟龙”号还在海底采集到一只海绵,但当日风浪较大,潜水器在海面时海绵样品被晃出了采样篮。

  “蛟龙”号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的任务,此前已经完成了预定的8次下潜任务,9日下潜是这一航段的机动潜次。

  航次现场指挥部通报,这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傅文韬担任主驾驶,中船重工702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和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一同下潜,这也是周怀阳搭乘“蛟龙”号第二次下潜。

  6月17日至20日,“蛟龙”号已在这个冷泉区连续下潜4次,采集到了贻贝和毛瓷蟹等丰富的海底样品。但此前生物样品保存时间过长,已无法进行RNA分析,因此需要采集新的海底生物样品。

  “蛟龙”号当日8时51分被布放至水中,40分钟后抵达1300多米深的冷泉区。15时30分,“蛟龙”号抛载上浮,16时40分左右被回收至甲板。由于当日作业海区有阵雨,为防止雨水进入潜水器生命舱,因此虽然潜水器到了甲板,但下潜人员直到17时20分左右才出舱。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预定下潜8次,机动下潜2次,主要是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