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4年中国PP新增产能将达到600万吨,且8月份迎来新增产能的投产高峰

  从基本面看,PP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PP产能扩张加快,8月份将迎来新增产能的投产高峰;另一方面,下游编制、注塑等需求不乐观。宏观上,美国退出QE加快,导致国内资金外流。此外,国内信用债风险和地产拐点风险加大,地产门框需求,以及家电和汽车行业对PP的注塑需求均将受到拖累。

  3月中旬,在其他工业品价格惨跌之际,PP(聚丙烯)逆势反弹。不过,上游原材料丙烯价格并没有上涨,这说明PP的反弹并不是由成本驱动。实际上,从基本面看,未来PP的利空压力更值得担忧,PP或将迎来迟到的跌势。

  成本传导尚未显现

  从产业结构看,PP最大的成本在于原材料丙烯。而随着煤制丙烯技术的进步,丙烯市场供给已经从单一的油制向煤制丙烯和PDH制丙烯等多元化方向转变。与传统石脑油、煤制丙烯相比,甲醇制丙烯更为环保,纯度更高,丙烯单晶体纯度可以达到99.7%,生产的产品可以轻松满足国家食品级要求。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北等地区, 建成多个大型聚丙烯装置,以煤为原料,通过MTO技术生产烯烃。

  由此,影响PP的成本不再是单一的原油价格,煤炭价格逐渐成为影响PP成本的重要因素。近期,煤炭价格逐渐企稳,因此PP企业在现货市场试探性地上调PP价格。3月19日,福建联合石化上调100元/吨,上调最高的是荆门石化,达到200元/吨。

  不过,近期丙烯价格没有出现上涨,意味着PP价格上涨并非成本驱动。3月18日,FOB韩国丙烯价格下跌15美元/吨,CFR中国丙烯价格下跌15美元/吨。

  产能扩张压力将逐渐增大

  对于工业品而言,产能过剩是顽疾,会持续施压价格。当前PP产能扩展在加速,过剩压力逐渐增大。从全球范围来看,2013年PP产能约6788万吨/年,新增产能358万吨,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且未来PP新建装置主要分布在亚洲、中东和北美。相关机构预计2015年全球PP产能将增至7631万吨/年,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9304万吨/年。

  国内方面,PP产能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内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石化企业,约占国内总产能的69.4%;二是国内合资以及民营PP企业;三是走新型煤制路线的PP企业。近两年,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制PP等项目的吨产品原料成本降低400-800元,吸引了一些企业积极扩建和准备建设煤制烯烃等项目。

  我们预计2014年中国PP新增产能将达到600万吨,大大超过2013年的135万吨,且8月份迎来新增产能的投产高峰。据统计, 现有多达30多个MTO项目在前期工作中,规划的烯烃产能在2000万吨/年以上。预计到2015年,我国PP装置将达到90个左右, 总产能将达到2000万吨/年。

  需求前景不乐观

  PP的主要消费领域为编织制品、注塑、BOPP,分别约占PP消费的42%、23%以及17%。3月下游编制、注塑等消费有所回暖,PP贸易商的库存压力有所缓解,但是由于PP生产企业的开工率相对较高,未来库存很可能会再度攀升。此外,近期地产风险不断暴露,未来水泥编织袋的需求、建筑PP环保门窗需求,以及家电等注塑需求均将受到拖累。

  总之,从基本面看,PP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PP产能扩张加快,8月份将迎来新增产能的投产高峰;另一方面,下游编制、注塑等需求不乐观。宏观上,美国退出QE加快,导致国内资金外流。此外,国内信用债风险和地产拐点风险加大,地产门框需求,以及家电和汽车行业对PP的注塑需求均将受到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