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市场。碳交易市场初始的运行情况如何?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

  因一个承诺入行

  陈海鸥在从事碳交易这个行业之前,在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做财务总监。她说进入这一行属于机缘巧合,主要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2007年的时候,陈海鸥认为,碳交易这个行业十分有意义,所以推荐一些朋友去做这个事业,不过朋友们都认为她更适合去做这项工作。“他们都觉得我来做的话会做得好,基于这个承诺,我就进入了这一行。”陈海鸥说。

  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之前,陈海鸥和她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工作,通过努力,深圳碳交易赢得了相关部门的认同与大力支持。

  “作为全国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我们非常幸运的抢得了头筹。深圳之所以能走得快一点,得益于去年10月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这是深圳碳交易市场能够顺利启动至关重要的基础。”陈海鸥表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以立法为支撑的市场,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做支撑,国内的碳交易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在首日的交易中,深圳碳市场共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其中3笔为企业交易,5笔为个人交易,最低成交价为每吨28元,最高成交价为每吨32元。“碳交易6月18日启动后,陆续有投资者来开户。”

  陈海鸥说:“配额价格是市场交易的一个结果,我们现在对价格不设上限和下限,但是在未来的时间,会不会设上限和下限,我们还在研究的过程中。前一个阶段我们完成了所有管控企业和建筑物业主的开户工作。现在对投资者开放,机构投资者和个人都是可以开户来参与碳交易的。”

  可给企业多一个选择

  目前,深圳已将635家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中。按计划目标,在2013~2015年,这635家单位获得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2%。企业是否会因碳市场的启动增加压力?

  陈海鸥表示,节能减排的压力并不是碳交易给的,节能减排是国策,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必须面临的责任和压力,即使不做碳交易,企业也要面临节能减排的成本。除了通过以往的行政财税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外,碳市场出现后增加了市场的手段,对于企业来说,也增加了一种实现节能减排的方式。

  陈海鸥认为,对企业来说,多一项选择是有利的,给了企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低成本化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原来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指标只有改造这一条路。如果企业进行改造,碳减排的成本可能是100元一吨,但当时市场上的成本可能只要40元一吨,企业是去买碳还是去改造?企业可以自己去权衡并做一个战略的决策。改造的话企业可能有十年的获益,直接在碳市场买的话今年需要花40元一吨的成本,明年差不多也要拿出这么多成本。这就像买房和租房一样,企业可以多一项选择。”她说。

  对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设计,陈海鸥表示,我们和国外的碳市场纳入碳交易体系的范围有些不同,分配配额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总体来说,深圳的碳交易体系也是总量控制下的碳配额交易,这个大的原理是保持一致的。

  期待国内统一的

  碳交易市场出现

  深圳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被认为是为我国建设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探路先锋。“深圳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启动反映的是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国家挑选几个城市试点,就是希望大家在试点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能够帮助国家在下一步建设统一碳交易市场时候,有一个基础的支撑。”陈海鸥说:“我们刚开始进入碳交易这个领域,面对的是国际的碳交易市场,中国只是减排的供应方,在这个价值链条比较低的位置。我非常认可未来全国会有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出现。”

  陈海鸥表示,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基础工作、所有尝试、所有经验,都是以后帮助国家建设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深圳是先行先试,我们是一片试验田。试验田做得好不好,对未来市场的发展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