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科技创新比拼绿色低碳

2022-01-14 08:12: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傅勇

  在“双碳”目标下,汽车产业正围绕制造、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展开全方位竞争,而中国企业需要在保持新能源汽车领域先发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实践,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14项成果入围“汽车环保创新引领项目”

  近日,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一汽-大众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终审会上,行业专家听取了多个团队的课题答辩,最终审核评议出14个创新科研项目,获得了创新引领基金的资助。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的终审答辩会,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领域的26个课题和相关成果,从研究前沿性、行业应用前景、低碳减排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和审议。

  其中,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和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联合申报的《中国汽车产业碳中和战略及政策研究》课题获得了本次“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的最高资助金额。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碳中和战略及政策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综合业务部主任侯贵光表示,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立足国内汽车产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即“双碳”)需求,通过充分的产业调研,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剖析中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结构。同时,在完备的数据体系基础上,支撑汽车产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探索中国汽车产业的“双碳”技术路径。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少君团队则把目光聚焦在智能交通与环保领域。

  随着中国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对中国尤其是大型城市带来了诸多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智能交通、先进车辆技术和大数据决策系统等关键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交通污染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

  因此,张少君领衔的《智能交通模式下能源结构预测及减排效果仿真研究》课题组,选择北京和成都作为研究城市,构建了未来城市机动车总量和新能源车比例的预测模型;通过耦合智能交通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城市不同交通场景的路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精准、动态分析;针对城市未来双碳目标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了道路交通排放部门减排路径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建议。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峰团队认为,电动汽车的迅速崛起,对充电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充电桩技术存在占地面积大、易漏电老化等不足,无线充电技术有望成为有线充电桩的重要补充。

  基于此,李峰带领的《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铺装技术与优化设计》课题组,以铺装材料对充电效率的影响、充电装置的铺装结构和整体铺装方案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路面铺装的理论及工程问题进行了探究。

  “双碳”战略推动汽车产业转型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都是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且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单车碳强度高,因而,从整车零部件的生产到投入使用,整个产业链都与节能减碳的实现密切相关。

  由此,“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交通运输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而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对汽车全生命周期进行环保创新的产业升级,则是行业推动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积极推动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汽车领军企业一汽-大众,持续开展了“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旨在构建汽车行业的产学研“生态圈”,用科技赋能汽车产业的环保创新发展。

  “机动车节能减排是打响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不仅关系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汽车研发和生产环节充分体现环保理念。”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终审答辩会不仅为大家搭建了跨界合作的平台,也能够让团队与专家、团队与团队之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促进更多创新与研发领域的合作。”

  据了解,本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主要聚焦汽车碳中和战略、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智能交通与环保、汽车污染防控六大领域,对当下亟须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资助,并将科学技术创新及工程实践有机结合,为解决汽车环保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支撑。

  实际上,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加上社会各界的关注增强,进一步推动了车企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汽-大众一直在环境保护领域深度布局,一方面加快推进智慧绿色工厂升级,布局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产品,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生态的构建;另一方面,一汽-大众也在积极搭建环保技术的研究、创新与实践的平台。

  一汽-大众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志宏说,设立“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致力于汽车全产业链环保科技水平的提升,并在模式、领域和内容三个方面实现创新。未来,一汽-大众将继续坚持前瞻性思考,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不断推进汽车环保科技进步,为汽车行业的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

  汽车产业脱碳背后的科技比拼

  在碳中和及循环经济的浪潮下,国内外整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企业均纷纷开启了低碳化转型大幕。

  在2021年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宣布,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进一步提高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及节能汽车占比等一系列举措,于2050年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此外,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吉利、长城汽车等车企均制定了自己的碳中和时间表与目标。

  不仅如此,作为产业链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诉求与主机厂的推动之下,米其林、博世、采埃孚等零部件企业也承诺并着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与碳中和目标。

  对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表示,全球汽车企业争相发布碳中和战略,俨然一场全球竞赛,这背后显现的是汽车企业低碳制造、低碳产品、低碳商业模式的全方位竞争。但他强调,碳中和并不是一个企业的事,也不是一个行业的事,需要产业链全盘考虑,以跨界融合的思维来系统解决问题,其中“狠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便是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必修课之一。

  也有专家称,对中国企业来说,虽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拥有先发优势,但新能源汽车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很多前沿科技还有待产业化,亟须产学研三方紧密合作,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和实践,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说,产学研的合作演化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汽车产业发展不仅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也要建立由政府、企业、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铁三角’,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业界认为,从发展方向看,汽车产业必然进入到以比拼科技含量、能源利用和环保水平为主的竞争中,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汽车技术和产品上,也直接体现在整个汽车规划、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未来汽车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绿色竞争,而类似“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的举措,为解决汽车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