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船舶开启新蓝海

2023-09-04 08:04: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记者了解到,依托扎实的船舶工业基础、不断壮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及省内沿海、江河、内湖的多样化应用场景,福建在国内较早谋划发展电动船舶产业。当前,随着省内外优势资源日益集聚、产业项目渐次落地、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和投用,福建电动船舶产业加快发展,开启绿色智能船舶的新蓝海。

  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近日,在福建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下称“福宁重工”),由福建省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首艘现代双层纯电动游船——“茉莉号”顺利下水。“相较常规动力船舶,纯电动游船没有尾气排放,且噪声小,游客体验感好。”福宁重工总经理助理胡裕国说。

  在福建,一些文旅航道上,电动船舶早已启航。

  华灯初上,一些游客在福州台江码头登上“闽江之星”。茉莉花式通透顶棚和大面积甲板,让“闽江之星”成为网红。

  作为福建省首艘电动高端内河游船,“闽江之星”于2020年10月投运。该船由中船集团设计、无锡东方高速艇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并由宁德时代配套锂电池。

  “在船长达40米、船宽达10米的大尺寸下,依然有良好的操控性能。”运营方福建八方海上客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说。

  记者从福建省工信厅了解到,目前福建省内一些地市正加快电动船舶示范应用。其中,福州市加快推进内河游船电动化,已投运一批电动“福舟”服务于晋安湖-光明港、白马河-西湖等精品悠游线路;宁德市明确在辖区沿海、内河(湖)区域全面推广应用电动船舶,其中古田翠屏湖、福安赛江正在打造电动船舶示范应用场景。

  多方合力构建产业链

  如今,正在构建高质量电动船舶产业体系的福建将“内联外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船用动力电池装载量已达200多艘,遍布闽江、长江、珠江等流域以及沿海地区。早在2020年,宁德时代就下线了首套海洋船舶动力电池系统。

  “我们的每一个电芯都设有温度传感器,可实现电芯温度监控和高温报警功能。”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鄂飞说。

  “在系统上,我们采用BMS三层架构,通过多支路设计,可灵活匹配系统电压和电量。也就是说,当某一支路出现故障时,可独立切断故障支路,保障其他支路正常运行。”鄂飞介绍,基于上述技术措施,宁德时代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中国船级社全面认证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

  走进位于福安市的福宁重工生产基地,电动船舶工作区内机器轰鸣、焊花点点。福宁重工董事长周园园说,今年公司有多艘船舶的订单需要交付。

  福宁重工的另一“身份”是福建省船舶集团电动船舶研制总装基地。何为“总装基地”?胡裕国介绍,其核心便是合作,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整合众多的力量共同打造同一艘船。

  着力于提升高水平电动船舶研发设计水平,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福建绿色智能船舶研究分院等机构纷纷落地福建,并深度参与到多个电动船舶示范项目研发设计中。

  目前,福建已基本打通电动船舶产业链上下游,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配套、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据悉,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已有相关企业、单位56家。

  推广仍需多方发力

  电动船舶的潜力巨大,但其推广过程也并非坦途。

  在鄂飞看来,电动船舶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推进速度和许多因素相关联,如技术创新、产业配套、产业链培育、人才培养,还有政策保障、金融支持等。

  一些造船企业表示,电动船舶初期投资成本远高于传统船舶,成为“油改电”进程中的一道坎。

  采访中,记者从相关船舶制造企业了解到,“油改电”除增加电池成本之外,还涉及“三电”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成本,部分电动游轮走中高端路线,也会带来个性化定制、内部装修等成本的水涨船高。

  在福建绿色智能船舶研究分院院长汤文军看来,电动船舶还有不少技术瓶颈,尤其是在降低成本、增加安全性等方面,必须聚集业界力量实现突破。此外,现阶段电动船舶示范船型几乎都是个性化定制,要根据“江河湖海”不同的应用场景,量体裁衣进行设计,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实现突破。

  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在电动船舶发展初期,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关补贴来加速推广。而补能是否便利也制约了电动船舶的发展。相比电动船舶发展的速度,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亟待跟上,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与现阶段补能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个不小的矛盾。

  据了解,福建省工信厅、兴业银行、宁德时代已达成战略合作,探索实施船电分离、金融租赁等业务模式,兴业银行将向福建电动船舶产业提供不低于50亿元的意向性泛金融支持额度。

  “下一步,福建还将围绕推动船舶电动化、船型标准化、产业集聚化、岸电一体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便捷化等,继续加快推动电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电动船舶特色产业基地。”福建省工信厅总工程师施惠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