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年中经济调研行·采访札记:拔节向上,看见未来之光

2023-08-20 15:48:55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晓辉 刘开雄 王希 王雨萧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采访札记:拔节向上,看见未来之光

  新华社记者

  如果把一国经济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企业无疑属于最基本的“细胞”。“细胞”活力旺盛,经济才能“身强体健”。

  在中国,企业数量以千万计,类型多种多样,业务千差万别。但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发展时间长短,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努力地拔节向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自强不息品格的真实写照。

  越是遇到困难和挑战,企业身上这种努力生长的力量就越能迸发出来。这是记者近期在走访调研企业时的一个突出感受。

  确实,疫情之后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今年上半年有不少企业遇上了新难题。

  在广东,一个每年出口额超过200亿元的企业的负责人说,国外购买力不行了,以前都是下单十几个集装箱,现在变成了几个集装箱。

  在天津,一家智能铸造设备企业的负责人感慨地说,以前客户都是催着发货,设备早一天进场,生产早一天开始。现在很多都在观望、在犹豫。

  “经济复苏有一个过程,企业重回轨道也有一个过程。”广州尚品宅配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连柱的话反映了现实。

  外部形势复杂,国内需求不足,有的企业采取了保守的发展策略,甚至收缩资产负债表,看不准的项目先不做,能不贷的款先不贷。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在一些企业收缩甚至倒下的同时,更多企业在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他们或调整航向、另辟蹊径,或苦练内功、蓄力未来。永远拔节向上,这是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密码,也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之根基所在。

  当记者联系到江苏无锡市金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南时,他还有5分钟就要登机去美国达拉斯。

  不是在抢订单、拓市场,就是在抢订单、拓市场的路上——这位纺织企业的“掌门人”今年已出差80多天,“抢单”足迹涉及8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订单较去年有所减少,我们正在积极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为明年打基础。”短暂的电话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杨南的笃定。

  需求不足,就加把劲开拓新市场。而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回款周期拉长,怎么办?

  “绝不能顺势躺平,咬牙也要坚持!”天津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坦诚地说,虽然新订单会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但还是要接。

  “现在也是抢占市场的好时候,不能因为回款周期长而不接新订单,否则会失去市场。”这位负责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市场竞争是激烈甚至是残酷的,但哪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遇上过挫折,甚至生死考验呢?关键是怎么办。

  “越难走的路,走出来竞争力越强。”宁波君灵模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贤君感触颇深。

  这个只有200人左右的模具压铸企业,一度遭受了疫情冲击和企业转型的双重压力。但是困难再大,姚贤君也没想过放弃,而是顶住压力加速探索新模式——从单一模具开发变为全链开发。

  “要想享受创新模式的红利,需要先种一颗‘种子’,耐心培育它发芽。”姚贤君说,企业不能只看眼前,要着眼长远。

  记者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那些始终站在科技前沿的企业,始终在研发投入上不惜成本的企业,始终顺应和把握时代大势的企业,往往能穿越周期,立于不败之地。

  1微秒,是1秒的百万分之一。

  在武汉光谷,10余年来专注光电测试仪表和相关解决方案研究,武汉普赛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初创时只有几个人的“小不点”,成长为产品覆盖国内80%以上光通信企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将光芯片的瞬时检测能力提升至1微秒的水平。

  “看准方向,不计得失,舍得投入,再难也不放弃。”企业总经理周鹏这样总结成长“秘诀”。

  风云变幻中,把握时代大势,锚定发展目标,在创新之路上锐意进取。

  风高浪急时,直面挑战,危中寻机,变中求进,展现“突围”的勇气和信心。

  永远拔节向上,看见未来之光,这就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这种向上的力量,来自中国企业的基因,离不开党中央对企业群体的关心和政策的支持。

  不少企业家都关注到,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聚焦企业发展进行一系列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

  短短几句话,透出党中央千方百计解决企业发展困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决心和用意。

  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近期动作不断——

  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重大部署。

  7月24日,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提出17条针对性具体措施,促进民间投资。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8条举措,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动真格”“见真章”。

  此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打响“发令枪”;稳住外资基本盘,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不断发力……

  眼下,虽然困难挑战依然不少,有的企业可能还在观望,但是看到可期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信心和前行。

  在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的造船现场,60余米高的龙门吊正在缓缓地吊装大型船体分段。在全球造船市场景气度不断提升的当下,这家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近3年公司销售收入平均年增速超过20%。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高端客滚船的设计、建造工艺,能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定制。”公司总经理郑和辉充满自信的话语背后,是这家船企多年研发攻关所积累的实力。接下来,企业准备继续增加研发投入。

  “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的目标。有些客户已经开始考虑2024年的投资,需要提前订购我们的设备,我觉得下半年情况比上半年要更好。”致恒(天津)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任玉宝说。

  不久前,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新鲜出炉,中国共有142家公司上榜,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

  细细想来,从改革开放之初对现代企业的懵懵懂懂,到如今与全球企业同台竞技,也就在40余年间。

  回望来时路,多少激流险滩,多少柳暗花明,正是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闯,中国企业才干出一番广阔天地。

  广东一家移动机器人企业的负责人回忆说,7年前,企业第一次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当时会场里还很难看到中国同类企业的身影。

  “一开始对方并不相信中国企业的实力,我们也是几经波折才拿到展会的‘入场券’。”这位负责人感慨,谁能想到,短短几年过去,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级展会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当前,世界经济在复苏之路上艰难前行,疫情冲击带来的“疤痕效应”仍需时间抚平。

  在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随着中央部署逐步落地,中国企业一定能持续激荡起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的不竭力量,经受住全球变局考验,展现出新的进取气象。

  正如调研中一位企业家所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没有理由不对未来抱有信心,没有理由不相信明天会更好。”(记者赵晓辉、刘开雄、王希、王雨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