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张学良:区域经济发展有望向3.0模式演变 当前亟需处理好几对关系

2023-11-04 16:06:45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宋薇萍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11月4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研讨会暨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区域协调发展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和要求,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议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对内与对外、政府与市场等几对关系。

  “准确把握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有利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提升区域战略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提供支撑。”张学良认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

  张学良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纵深发展,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空间体系为基础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空间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如下新趋势特征:

  第一,圈城区域成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以单个行政区为单元的个体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1.0模式,向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平台载体的层次化、网络化城市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2.0模式转变。

  第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联动格局初步形成。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串联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在谋划的晋陕豫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联系起黄河流域的关中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区域板块合作不断加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有望进一步向3.0模式演变,即突破单个区域战略和规划范畴,以都市圈与都市圈、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衔接联通、融合互动,促进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联动发展。

  第三,区域江河联动共筑中国“π”字形发展主轴。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国家又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国区域板块格局开始由长江-沿海地带的“T”字形向长江、黄河-沿海地带的“π”字形转变。整体来看,以上海、北京、武汉、郑州、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为关键节点,以“京沪线”“沪深线”“京深线”和“沪渝线”等区域合作为“扇型”条线,以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增长极所串联形成的沿海经济带,由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所串联形成的长江经济带,以及由兰西城市群、晋陕豫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山东半岛城市群所串联形成的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了中国“π”字形发展主轴。

  第四,中国大“钻石菱形”空间协同发展格局正在浮现。所谓“钻石菱形”,既包括“钻石端点”起中心引领作用的核心区域,也涵盖“钻石内部”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广袤腹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粵港澳、成渝地区、晋陕豫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之间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通过“新型飞地经济合作”“蛙跳式对口合作”和“托管式合作”等多种区域合作模式,引领区域合作从城市合作延伸走向国家战略空间板块间的合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大“钻石菱形”空间协同发展格局。

  建议处理好几对关系

  展望未来,张学良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地的繁荣”与“人的繁荣”、对内与对外、政府与市场这几对关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更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快探索。”张学良认为,区域协调发展要以“三生融合”为理念,以“四高”发展为目标统领,以“多彩”增长为路径支撑,由此构筑的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体系,建议将此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尺,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向更高层次。

  他说,所谓“三生四高多彩”,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理念,以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作为区域发展引领目标,深化传统橙色增长、坚持创新金色增长、塑造生态绿色增长、传承文化青色增长、深挖公共服务蓝色增长、共筑区域协同紫色增长。

  对于如何处理好“地的繁荣”与“人的繁荣”的关系,张学良建议,各地要提升产业园区规划质量,发展税收增长型、富民型产业,坚持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密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在全社会促进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温度”;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资源型地区生态修复工作,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绿色”。

  协调好对内与对外的关系,本质上是要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的关系。张学良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以区域重大战略联动为引领,不断深入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国内大循环并为优化融入国际循环奠定牢固基础。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陆权与海权并重,推动西安、成都等陆港型全球城市建设,东部地区要依托先发优势率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先行先试,提高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大循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和优化国内大循环。

  张学良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建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要素在区域、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中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关键在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有效有序运行。

  在区域战略统筹上,建议加强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协调对接,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联动;在深化区域合作上,建议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重大战略地区的合作层次与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重点流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合作发展,探索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新机制;在优化区域互助上,建议创新开展对口合作。